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11-25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奉献青春,我是黄河的儿子
作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董浩然  阅读次数:5633

  我从未见过李文祥老人,但是很多年来,他仿佛一直在我们身边。

  直到他静静地躺在花丛中,离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

  他告诉我们:“奉献青春,以敬业书写一生的故事。”

  2011年1月的一天,家住河南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文祥老人听说有人会来看他,老人觉得可能是民政干部来慰问老军人。下午时分,一群人登门拜访,一位慈祥和蔼的中年人,走上来握住了他的手,此时,老人并未听清这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老人简朴的堂屋,墙壁上一幅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的照片引起卢展工的兴趣,几经询问,老人才从抽屉里捧出一个小布包。老人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荣耀渐渐被人知晓——这个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等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


1574664382139201.jpg


  这些战斗勋章,是老人峥嵘岁月的缩影,是老人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见证,但他的故事远未结束。从山东丘陵南下,越过长江天堑直插福建沿海的文祥老人,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那时,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李文祥每月有66元的工资,正所谓春风得意。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尽管当时的生活幸福美好,但李文祥心中却有一块他放不下的土地——家乡。他这样说,“我生长在黄河边上,是吃黄河水长大的,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贫困中挣扎,我每次想起来都很难过。”

  1962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位于黄河滩区的范县受灾极为严重,李文祥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报名支援农村。他咬破手指,在报名表上摁下鲜红的血指印。就这样,沿着他当年南下的道路,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范县老家。面对眼前铺满盐碱的贫瘠土地,面对连一顿饱饭都没有保证的父老乡亲,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无数炮火洗礼的李文祥横下了一条心:“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于是,李文祥带领家乡人民种水稻、种西瓜、发展小麦加工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压在父老乡亲身上的贫穷作斗争。他说:“啥时候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曾经有人给老人开玩笑:“你要是当年不回来,早就该享受离休待遇了。”李文祥不以为然,他说:“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也曾先后两次辗转来到范县通知他:“组织上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李文祥却非常平静地说:“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烦组织了!”

  人们不禁会问:一个南征北战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斗英雄,和平年代自愿回乡支农,带领乡亲们苦干一辈子,宁做无名英雄,甘当平民百姓。他为什么能有淡泊名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情怀?

  李文祥说,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黄河的儿子。

  站在濮阳市博物馆李文祥事迹展览墙前,我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那时,我18岁,站在青春的越岭线上。此前,我曾经在卢展工书记号召“大学生基层奉献青春,学习李文祥”时了解并学习李文祥老人的先进事迹。但是,面对聚光灯下跃动的“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我的心从未那样澎湃。我也是黄河的儿子,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志愿书上,我郑重地填报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帮助濮阳人民享受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出行。

  多年之后,文祥老人时常对身边人提起:“不该啊,那天见到卢书记,我真不该把那包东西拿出来,不该惊动领导,给大家添麻烦了。”我想,李文祥这种先锋模范作用虽然是无言的,但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是一种示范,而且是一种激励,能够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这种精神和力量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义无反顾地去成为新的一盏灯、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缕光。

转眼之间,我的大学生活将要进入最后一年。在专业课程中,我经常会联系到濮阳的交通案例,从公共交通系统到交叉口设计,从高铁线路走向到客运站点搬迁。我也会为濮阳交通发展的成就感到骄傲,即使她很小,没有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没有纵贯楼宇的高架立交,但在每条道路上流动的,是黄河的血脉。

  黄河的儿子。

  我有幸沐浴在李文祥精神的光辉下。作为“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展现自我开拓创新的平台,但最缺乏的就是李文祥老人平凡、平静、平常的精神。李文祥老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大而又清晰的榜样,我们要克服浮躁的心态,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深刻认识到平凡工作的伟大和不易,到基层、到平凡的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我每天都会遇到李文祥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他站在黄河北岸的沃土上,从未离开。

  他告诉我们,“奉献青春,以敬业书写一生的故事。”

注:文中人物事迹参考摘录自《河南日报》、《濮阳日报》;李文祥语录引用自大河网。

 


荐稿人:xwf 2019-11-25  执行编辑:xwf 2019-11-25  责任编辑:ffy 2019-11-26

0
 

上一篇谱写共和国攀登的壮歌
下一篇请尊重您的老大!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