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以“创新高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
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2月13日第10版 作者:* 陈晓剑 钟 琪  发表时间:2019-02-13  阅读次数:12511

合肥市夜景

合肥市夜景

 

  作为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出乎很多人意料。
  这个40年前的“江淮小邑”,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潜心科研、培育产业、吸引人才,转身一变成为“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爆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合肥一路“跨栏”式奔跑。十八大以来,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综合实力进入省会城市前10位,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发展往往依靠两种能力,一种是制度变革的能力,通过新政策、新制度来激活大家的积极性,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逆的,有时就像是玻璃门、弹簧门,还有时就如旋转门一样,门开了、进去了,但走着走着我们又回到了原地。还有一种是不可逆的,那就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通常可以带来产业变革,比如说让医生、精算师等失业的,不是更专业的同行,可能是IBM的“沃森”自然语言人工智能系统。
  过去40多年,我国赶上了产业革命的末班车,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头班车,经济体量达到了世界第二。我国这样的规模应当成为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心”,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里,中国要有自己的席位,比如说粤港澳、京津冀和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拥有如复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33个,是我国人才密度最高、知识浓度最浓的地方。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批创新高地,但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纽约都市圈相比,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高原不高、高峰未显,攻入“科学无人区”的创新团队还未群体涌现的现状。美国纽约州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5所高校排名世界前100,培养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多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超过4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汇集了美国10%的博士,这些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在一起,也就构成了人才的“蜂聚效应”。没有“创新高地”,很难涌现“创新高原”,“创新高地”支撑“创新高原”,“创新高原”引领“创新高地”。对于我们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保持“创新高地”是充分条件,推动“创新高原”涌现是必要条件。

 

科研人员在位于合肥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科研人员在位于合肥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从历史视角看,大学一直是社会进步的策源地。世界上的企业少有超过百年,世界上的国家(朝代)少有超过五百年,而历时近千年的大学却为数不少。美国加州大学前任校长克拉克·柯尔做过一项统计:全世界在1520年之前创办的组织,现在仍以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有15个是宗教团体,其余的70个都是大学。大学是照亮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11世纪至12世纪,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推动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18世纪,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建立,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军国家;19世纪末期,美国建立完善了优质的高教体系,成为“世界中心”。当前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大多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深入科研一线,持续跟踪技术热点,能更准确地看到未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可以这么说,跟大学保持一种关系实质上就是保持了跟社会的同步。
  过去20多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世界创新引领着科技创业的浪潮。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苹果、微软、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诞生,创新互联网公司在硅谷遍地开花,硅谷也由此成为全球“创新”的代名词。但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及公司的发展开始出现拐点。从数学上来说,拐点就意味着速度和方向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科技创新也不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其他学科和领域也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比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都成为没有天花板的黄金学科。从研究路径看,科技创新在向极端、微观方向发展,比如说物质科学、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这类科技创新呈现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征,重大的突破也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越来越依赖大型科学仪器及跨学科团队的合作。这些技术往往都是在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长期、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技术,技术门槛高,可能给社会带来革命性变革,也还需要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持续支持来完善,因而去类似硅谷产业园区创业也就不再是一个最优选择了。我们可以发现或预测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创新企业重新向大学周围集聚。这些创新公司拿到专利授权,以这些“硬科技”“深科技”为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看,发挥“长板理论”,推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若干科技领域实现引领发展已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选择。一项经济学研究表明,对大学科研的投资所能获得的回报是其他投资的7倍,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转移到了大学的周围,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也愈发地紧密。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被公认为“美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截至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活跃企业共为30200家,每年还在以900家的速度递增,提供工作岗位约460万个,年产值约1.9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校友成立的企业合在一起,每年的产值可以成为世界第10大经济体。
  高原是“大地的舞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同样,“创新高原”这一“科技的舞台”往往是在长期、持续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形成。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以G60科创走廊为创新轴线,建立若干个布局合理、辐射带动的“创新高原”,有利于加快更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这样的“创新高原”还是以城市群、城市圈为依托,以一流大学为核心。一方面,一流大学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和国家选择;另一方面,一流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长三角地区需要在政策引导、规划布局和条件保障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机制,推动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高地”释放“虹吸效应”,吸引中小创新公司重新向大学周边集聚,协同互动、持续抬升,最终实现以“创新高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

  ■陈晓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

  ■钟琪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2月13日第10版)

 

 

 

荐稿人:ffy  执行编辑:ffy 2019-02-13  责任编辑:lyh 2019-02-1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下一篇:测试创新发展
相关新闻: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