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12-1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2日第6版 |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柯仲甲
阅读次数:6111
|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走进黑龙江大庆铁人纪念馆,王进喜的豪言壮语和一组石油工人昂首向前的群雕映入眼帘,把人的思绪带到了那场千军万马会师荒原、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的大庆石油大会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量原油和成品油依靠进口,“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1959年9月26日,位于大同镇高台子地区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此时正值新中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这个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不久,4.8万多人的队伍奔赴大庆打响了石油大会战!也正是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大会战中,孕育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凭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志气,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探明长垣面积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到实现石油基本自给仅用了三年时间。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建设,挺起了石油工业的脊梁,让中国在世界石油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在铁人纪念馆里,一组复原场景令人动容:茫茫冰原上,工人们凿开厚厚的冰层,排成一条“长龙”用脸盆、水桶、铝盔等盛水运水,硬是靠着人力用了一天一夜时间,运水50多吨,保证了开钻打井的需要……这仅仅是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的一个缩影。面对松辽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因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短缺的物资供应,大庆人战风雪、斗严寒,住地窨子、吃山野菜,解决了一个个生活问题、攻克了一个个建设难关。“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王进喜的名言就是大庆精神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的最好诠释。 “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王进喜朴素的话语是大庆人“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也一代代传扬了下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可流血流汗,也要让油田高产稳产,攻克了“表外储层”技术,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使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带领1205钻井队先后到苏丹和伊拉克等地打井82口,累计钻井18万米。50多年来,大庆石油人披肝沥胆,勇挑重担,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3.5亿吨,上缴各种税费2.8万亿元,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高水平贡献,在全国工业战线树立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中孕育形成,历经风雨仍保持奋斗的底色。 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如今,大庆油田传承弘扬大庆精神,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振兴发展再出发。
荐稿人:xscclf 2018-12-12 执行编辑:xscclf 2018-12-12 责任编辑: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