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8-0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8年8月3日第5版 |
有时,需要把自己置之死地 |
覃重军5年前“半路出家”,对科学的热爱给他带来纯真的快乐 |
作者:* 解放日报记者 黄海华
阅读次数:5798
|
覃重军在观察单染色体酵母的生长情况
“只有像我这样的外行敢去做,整天和酿酒酵母打交道的一定被这个大胆想法吓坏了。”覃重军在转述他人的“玩笑话”时,脸上露出了顽皮的笑容。
这一“天马行空”的想法究竟从何而来? 做出不一样的科学 2013年,对于覃重军来说,是“置之死地”的一年。但在旁人看来,这是个有点“疯狂”的举动。那时候,他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基础研究来说,他带领团队首次在粘细菌中发现质粒并建立遗传操作系统,全世界有20多个实验室来函索取质粒载体;他还在重构简约大肠杆菌基因组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从产业化来说,团队与国内制药企业合作改良了抗寄生虫药物多拉菌素,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到2013年底销售额已达2.67亿元。
然而,覃重军却感到,“大肠杆菌基因组最小化”的技术框架是由国外科学家提出的,后人难以再有创新突破。如何“突围”?他决定把研究对象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换成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因为人类就是真核生物,和人靠得越近,研究意义越大。
选择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需要不一般的勇气。全世界有上万科学家研究酿酒酵母,发表了几十万篇论文,而覃重军之前从未发表过一篇和酿酒酵母相关的文章。
不少灵感来自散步 2000多页A4纸,密密麻麻地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满科学思考和实验设计,堆放在覃重军的书橱和案头。其中,不少灵感就来自他一早一晚的散步。回到办公室,他会马上记下这些稍纵即逝的思考瞬间,第二天再对这些想法进一步斟酌。
“心若绷得太紧,很难有创新想法。”从2013年起,他不再执着于埋头从大量文献阅读中寻找灵感,而是任由自己想象力的枝蔓旁逸斜出。这段日子里,他重温了最喜欢的《爱因斯坦文集》《达尔文回忆录》《巴斯德传》,并在书上划出令他“心有戚戚焉”的句子。1929年前后,爱因斯坦不时会一个人在乡下住几个星期,整天都在思索与计算,最后写出统一场论。爱因斯坦认为,只有大胆的思辨而不是经验的堆积,才能使人进步。同样,巴斯德仅仅靠着酒精灯、显微镜、三角瓶等简单器械,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这些书籍给“置之死地”的覃重军“醍醐灌顶”的感觉。当他再去看自然现象时,会放下过往的经验,只带着没有束缚的科学好奇心。
酿酒酵母双倍体有着16对染色体,这对于研究它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而这正是让覃重军着迷的地方。人类有23对染色体,小鼠有20对,果蝇有4对,似乎越低等的生物染色体就越少,可为何酿酒酵母却有这么多染色体?大自然是否有点随意?“如果酿酒酵母减少到一条染色体,还是不是酿酒酵母?”在这之前,自然界还没有发现过一条染色体的真核生物。覃重军提出一个大胆猜想:酿酒酵母也许能像原核生物一样,用一条线型染色体装载所有遗传物质并完成正常的细胞功能。
这一对大自然的叩问,并非无源之水。早在覃重军研究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时,就写下过一段话:“一个散步者的遐想:我叫大肠杆菌,如果可以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重构、模块化、简约化……甚至可以与其他生物形成杂合生命体——那我还叫大肠杆菌吗?”
梦想驱动探索之路 即便过了多年,覃重军经常会想起1994年的自己。 那一年,他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写信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申请博士后工作,信中写道:就算做不出伟大发现,也想看看做出伟大发现的人是怎么样的。后来,他得以在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斯坦利·科恩门下工作。 那一年,他对生命科学的未来第一次做了认真思考,想象达尔文一样在生命科学体系做出开创性工作,而不是“混饭吃”。
不忘来时。年轻时的科学梦想,2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驱动覃重军继续他的探索之路。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8月3日第5版)
荐稿人:ffy 2018-08-03 执行编辑:zjy 2018-08-03 责任编辑:lyh 2018-08-0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