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9-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9月20日第5版 |
中药配方调剂员吴昊 |
可以“蒙眼识药”200多种 “一抓准”背后是勤学苦练 |
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迟 腾
阅读次数:5211
|
吴昊在配中药
看药方、抓药、称药、分药,10分钟不到,7帖中药、20多味草药已经开始打包。在静安寺附近的雷允上药城本草堂配药部,中药配方调剂员吴昊行云流水般完成了这一套动作,在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小天地中,这套流程每天要重复近600次。看似简单地“抓、称、分”却让这个1988年出生的姑娘在行业内小有名气,江湖人送外号“一抓准”。 “练这个技能主要是为了提高配药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吴昊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忙活着手上的工作,随手抓起一把药材便能基本接近处方所需剂量,平均分配完每一副剂量,秤盘中颗粒不剩,整个过程中没有一次增减。看了几个回合,记者终于领教到这位“一抓准”的厉害。师父说“她比我厉害了” 秋季是中医理论中的养肺润燥时节,雷允上药城平均每天要配出400张处方,超过4000帖药,一班12小时,每一位配方员要配药400帖左右,而吴昊可以配药近600帖。 “她已经比我厉害了。”雷允上药城副总经理卞晓萍说,吴昊2007年就跟着她做徒弟,一开始一张方子要配45分钟,而现在为最复杂的药方配药也不会超过15分钟。 不过,“一抓准”不是一日之功,除了对药材重量有着精准的把握,这背后还有很多功夫。在雷允上药城的配药房,密密麻麻的格斗里装着近千种中药饮片,为提高效率,吴昊还练就了一身“活地图”的本事,能够快速准确定位不同药品的格斗位置,随便站在配房间的任何地方,身旁身后有哪几种药,分别在哪个位置,都能准确定位。 “能做到这些我大概花了5年时间。我只是愿意多花心思去琢磨,学得并不算快。”面对赞叹,这位年轻的姑娘笑着说。 通过“药路”审核处方适宜性 在中医行业有一种说法,一名好的医师,还需要一名好的药工,这样病人用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吴昊说,虽然配药工作看起来简单重复,但中药配方调剂从审方、计价、配方,到复核、发药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岗位技能。 以中药审方为例,不仅是审核处方的规范性,还要通过“药路”辨别病人的病症,审核处方的用药适宜性。中药名字的一字之差,功效可能差之千里。比如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麻黄根则是止汗;米仁用于化湿,枣仁的功效则为安神。如果医师所开药方出现一些笔误,或笔迹难以识别,配药工就需要通过药方整体的功效,来做出甄别和判断。因此“一抓准”不仅是剂量上分毫不差,药品本身也不能有任何问题。 此外,很多中药有着非常相似的外观,一旦混用疗效则不同。比如玫瑰花行气解郁,常饮能美容养颜,但月季花则主要用于活血调经。秉承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喜钻研、爱琢磨的吴昊进行反复练习。“一开始我也辨别不好,为闯过这一关就反复练习,眼睛花了就用鼻子闻,嗅觉不灵敏了就用口尝。”她曾尝过黄连,结果喝了2个小时的水那个苦味也没有消散。 但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吴昊可以识别600多种中药饮片,甚至可以“蒙眼识药”200多种。卞晓萍说:“现在她已经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很多老顾客来店里都指明吴昊抓药。”
荐稿人:ffy 2017-09-20 执行编辑:zjy 2017-09-20 责任编辑:tmy 2017-09-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