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走过初创时期

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执著地问“为什么”,串起了成功的可能
王振义教授这一生最爱的是刨根问底,他爱天马行空地想象,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
王振义祖籍江苏兴化,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当时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还是未能得救。7岁的王振义就开始思索:“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一连串的问号,促动了他从医的热情。1942年,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走上了为医之路。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此后,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又让他在医学世界里屡获成功。
1952年,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患者拔牙之后,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的止血疗法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他已经是血液病的医生,无法再接触口腔科病人,可他坚持一头扎在“问号”中,从大量文献中找线索。终于,他发现国外曾报道过一种名为“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病人在小手术后出血不止。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在实验室里搞起了小发明。原来,这一疾病的检验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可国内当时没有硅胶这种材料。王振义就用原理相似的石蜡代替硅胶,最终成功地在国内率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为“轻型血友病A”的诊断找到依据,使病人得到治疗。
每次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王振义都能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他爱给病人看病,爱解决临床问题,可他在行医的生涯里,并不是事事顺遂。
“我这一生很多事情都是反着来的,所以,我也只能让自己反式而为。”王振义教授最想在临床钻研的时候,他被调离了广慈医院,回到了医学院从事病理生理教学工作。做了几年,他又被调到了法文教研室。没多久,这个学了一辈子西医的医生又被安排到中医科任职,随后又去了农村。没有一次调任是符合王振义心愿的,可他坚持了下来。
“既然反着来,我就抓紧每一次机会,学!”在病理生理教研室任职时,他就乘机将学生时代学习的东西更新一遍,可他的学习并不是照本宣科,他问领导:“为什么只学苏联的,不可以学习西方的病理生理知识呢?”到了中医科,他也是辩证地学,以至于他的中医素养非常了得。只是,学成后的王振义总给领导提些问题,希望医学能够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让领导很头痛。
爱心、好奇、辩证、博学,当这些元素积累到改革开放之后,王振义的医学人生出现了“质变”。
1978年,王振义重返瑞金医院血液科,再次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同时也伤害很多好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从小深受孔孟之道熏陶的王振义选择了后者,他记得那个时候,媒体上广为宣传末代皇帝溥仪的改造。他想,一个皇上都能被改造,为什么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改邪归正”呢?
过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尽管它的发病比例并不多,但死亡率高。在国外的文献中,王振义看到在13顺维甲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APL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维甲酸是维生素的衍生物,“13顺”与“全反式”均属于“维甲酸”的同分异构体。
通俗点说,在这种白血病患者的体内,本来应该正常发育成长的白细胞突然不愿意继续长大、成熟,在血液里横行,于是出血、高热,病人抵抗力大大降低,最终死亡。王振义和团队的构想是,通过“教育”,“劝说”这些幼稚的白细胞,让他们回归正常生长发育的道路。
也许是与“反”字有缘。当时,国内药厂无法生产出顺式维甲酸,只能合成“全反式维甲酸”,因此所有的医学实验只能按照全反式维甲酸去做。没有想到,实验室的结果喜人,新鲜AP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全反式维甲酸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
1985年,瑞金医院血液科来了一位5岁的小女孩,她患有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在获得家人的允许下,王振义用新疗法治了7天,女孩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这也是王振义用新方法治疗的第一个成功病例。20多年过去了,小女孩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不仅如此,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
1988年,他的学生黄萌珥总结了首批APL病人治疗结果,并将这一新疗法向国内外推广,并向来自世界的病人提供全反式维甲酸的药物。一时间,国外到中国代购药物的病例一个接着一个。
王振义教授的成功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赞誉。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01届毕业典礼上,该校校长乔治·鲁普这样评价他:“您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癌症的概念。”
此后,他的学生陈竺、陈赛娟教授又引入了砷剂治疗APL。如今,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砷剂及化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王振义说:“做的时候没有想过成功,但现在回头看,人生的每一步历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地学习总会等到机会和成功的。”
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做思想端正的人
就这样,王振义在瑞金医院创立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如今这个研究所已经从初创时期的40平方米,发展到今天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三个楼面,先后成为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乃至2001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约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
在这里,他培养了一批一批国内顶级的血液学人才。
王振义教授学识渊博、逻辑思维缜密、治学态度严谨。无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临床病例讨论分析,他精辟的分析都给他的学生和同道留下深刻印象。
现任我国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是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1978年,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教授。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做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
1996年,王振义教授主动将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他看准了陈竺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那一年陈竺42岁。
王振义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
“973”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教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对陈国强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王振义教授一遍遍地修改,在没有电脑的年代里,王教授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二万字的论文也抄了十遍。
王振义教授还经常和学生们探讨学术问题,虽然他语气和善,从不居高临下,可他对于各种细节的要求非常之高,学生们的研究过程在任何一个小的环节上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王振义都会要求学生们再做一次。
他常对学生说:“做人必须思想要端正,谨记自己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随后才可能有努力的动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学生们敬畏王振义,也深深懂得,唯有这样,疾病的治疗才可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