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12-2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 《新民晚报》2013年12月21日、22日

毛泽东喜读《唐诗三百首》
作者:盛巽昌  阅读次数:8640

    毛泽东爱读唐诗,一生读了很多有关唐诗的典籍,其中有一部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是他从小读到老的一部唐人诗集。它也是被传统社会定格为最好的一家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全部能背上来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的。蘅塘退士姓孙名洙(1711-1778),江苏无锡人。他做过几任七品芝麻官。本书是他家居时鉴于蒙学《千家诗》不足为用,因此,“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另行编辑的。几百年来,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是一部家藏必备的常用书。

  

    早在1910年,少年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冲茅塘私塾就读期间,族叔毛麓钟就与他讲唐诗。毛麓钟极喜爱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宜少年学习和模仿,所以他要毛泽东熟读。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毛泽东较早接触的一首唐诗。也许是记忆尤深,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次谈话里,说了它“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晚年,他也特别喜欢它,在要随从者朗诵之后,自己还要吟诵: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在走出韶山冲,到求学长沙的几年,毛泽东如饥如渴地读书。大概在此时,他已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就如追悼同学写的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游览南岳衡山归来,与同学罗章龙谈刻在石板上的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在北京时,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些唐人诗句,都分别见自《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他当年常备的一册书。1927年9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简陋的行装里,就有一册《唐诗三百首》。

  

    在战争倥偬之空闲,他常与朱德、陈毅谈诗论文,唐诗就是其中一个内容。据贺子珍回忆: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毛泽东最大的兴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唐诗三百首》他全部能背上来。他喜欢李白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

  

    毛泽东熟读《唐诗三百首》,也启导贺子珍跟着一起读。

  

    1929年秋,毛泽东在闽西养病。有天,他教贺子珍读《回乡偶书》,说是她贺家的老祖宗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子珍背熟了,说怕自己将来回井冈山老家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要毛泽东教学写诗。毛泽东说:“写诗不难,要多读,多背诗,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因为《唐诗三百首》所选内容多元,注意艺术的真善美,雅俗共赏,富有魅力,毛泽东也时常用其中的诗句抒发情感,且作为开导、教育干部群众的载体。

  

    1949年3月,毛泽东乘车由西柏坡北上,途中即将经保定,当得知卫士李银桥在保定有亲人而又多年未见时,他感慨地说:“我记得两首唐诗,很能表达你现在的这种心境。”接着以低沉的语气吟了一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接着,毛泽东又吟了一首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吟罢,他说:“诗里讲的是李益见到他的表弟后,第二天又要分别时的心情。”

  

    随口说来,娓娓是道,若非于《唐诗三百首》不熟悉,岂能恰到好处。

  

    1952年9月,他在中南海会见青年时候在湖南学校的老师张干、李漱清等人,张干曾因在校长任上时要开除毛泽东,至此深感负疚,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引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然后真诚地说:“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现在学点猴气,就不会发动那场‘驱张运动’了。”又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棵寸草是怎么也难报老师的‘三春晖’啊!”

  

    在谈话中常引用唐诗,丰富意境

  

    唐诗的魅力能丰富人生,强化形象思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视察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一路上妙语连篇,引古论今,其中也有人们熟悉的《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句。

  

    毛泽东几次谈论李白乐府《将进酒》。早在1948年3月在川口过黄河至中流时,很有感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源头在哪里?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水利工程。他对周围工作人员说:“我们一定要把黄河治好。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我就要骑毛驴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处,我要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非常喜欢崔颢《黄鹤楼》七律,早在1927年春就以此为题作《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1953年2月,当重游他所说的“白云黄鹤”处,登临汉阳城北龟山,向西眺望汉水和长江交汇处,挥手对随从人员介绍,这里正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地方啊!

  

    毛泽东也很喜欢李白的《下江陵》。1958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后乘轮出川溯长江东下,在船上面对三峡风光,当船顺利到达江陵时,又高兴地面对大江感慨吟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听不见,

  汽笛一鸣到公安。

  

    后两句正表达他那时的心情,同船的杨尚昆听了,不由笑着对他说:“主席对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有时,毛泽东还巧用唐诗,为名山名胜题字。

  

    1961年9月,他在庐山手书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四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且有题:“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几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

 

    1964年,毛泽东由湖南返京,列车途经岳阳,即索笔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它后来刻制、装嵌在新修整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三楼。

  

    毛泽东青年时候到过岳阳楼。他是很喜欢这首五律的: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965年6月,他在上海和复旦大学刘大杰教授谈话,当得知刘系湖南巴陵人后,当即朗诵了《登岳阳楼》。然后颇为自然进入了谈话主题,就古代文学作了谈话。

  

    当时毛泽东相当欣赏刘大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后来还就刘大杰提出李商隐若干诗篇无题一事,写信作答复:“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在他晚年也常谈李商隐诗,曾与伴读的北京大学教师芦荻谈李商隐的《锦瑟》(又名《无题》)。芦荻说,对这首诗,历来解说甚多,有说是写锦瑟之为乐器的乐音特点的,有说是写对女子的爱恋的,有说是悼亡的,有说是自况、自伤的,还有说是诗人总结自己创作体验的,等等,请教主席怎么看。毛泽东回答:“不要做繁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徜徉迷离,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这首诗为什么流传得这么久,自有它迷人的魅力。不要整天说它是悼亡还是托言,怎么说都可以,总之是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惆怅。”

  

    晚年毛泽东因患白内障,常让护理人员读唐诗,他聆耳细听。一天,护理人员孟锦云为他读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将最后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误读为“朱须”,当即要她查字典,自我纠正读音。他的如此熟悉度,以致读诗者惊异地说:“主席,你都这么熟,自己背诵算了,别让我给你念了。”

  

    1971年在林彪三叉戟摔落蒙古温都尔沙漠后,毛泽东在住处听取有关人员汇报美国基辛格到北京一事,中间谈及林彪事件时,就背诵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毛泽东接着说:“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在此前后,他还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明妃村”等四句,且将其中的“明妃”两字改为“林彪”。诗曰: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作圈点,写眉批,还做考证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唐诗三百首》也在书上作圈点,写眉批,抒发己见。

  

    现在公布的一册毛泽东所用的《注释唐诗三百首》,系解放前中华书局印行的直排本,乃蘅塘退士原编,无通行的陈婉俊注。毛泽东在这本书里,就原有的77名诗人(含两名无名氏)的315首诗,圈点、批注了其中的50名诗人的162首诗,其中所编李白诗25首,圈批有19首;杜甫诗32首,圈批有26首;王维诗23首,圈批有10首;李商隐诗19首,圈批14首;其余圈批5首和5首以上的,还有孟浩然、韦应物、王昌龄、岑参、李颀、杜牧等人。这些画有圈圈的诗篇,还有90多首按数码作了自5至95的顺序编号。将诗篇做编号,很可能是毛泽东用以编册或其他教育用途的。

  

    他在这本书的天头为若干诗篇写了眉批。

  

    眉批作“略好”的,有孟浩然五律《早寒有怀》、刘禹锡五律《蜀先主庙》;作“好”的有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王勃五律《杜少府之任蜀州》,而在另两篇分别都写有眉批:

  

    《琵琶行》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琶琵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

  

    《蜀道难》是:“此篇有些意思,为李隆基而作,非为章仇兼琼也。”

  

    毛泽东这些眉批,也见自他的有关文字和谈话。

  

    如五律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为毛泽东叫好,当他与秘鲁哲学家麦约尔卡会宴时,麦约尔卡谈到很喜欢吃辣椒,毛泽东说:“可以说,我们志同道合,不仅在哲学观点上接近,在饮食方面也有靠拢。秘鲁和中国虽然相距万里之遥,正像诗人王勃所说的那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966年,毛泽东在给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一封贺电里也引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

  

    《琵琶行》。毛泽东在邵华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在一次谈话中评说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此而不在他。”对于《琵琶行》里的若干诗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还在另书《琵琶行》相应的天头,写了批注:“其声岂其声乎?”可见他读《琵琶行》相当用心、认真。

  

    对李白《蜀道难》尤感兴趣。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接见出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文学艺术界代表,见到作家杜鹏程,得知杜正在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时,他说:“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写的你们现在工作的那些地方的艰险情景,不过‘蜀道’很快就不‘难’啰!”说罢就动情地吟诵起《蜀道难》。

  

    上世纪70年代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称赞道:“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到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毛泽东也注重对《唐诗三百首》的诗句作考证,有如李商隐《无题》组诗的题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楚山”为“江苏江北”之山,而更为醒目的,乃是贺知章七绝《回乡偶书》,曾因此为贺知章在长安做官携带家眷事考证,认真查阅了《全唐诗话》、新旧《唐书·贺知章传》等有关书籍,认定“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

  摘自《档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荐稿人:xscclf  2013-12-23   执行编辑:lry  2013-12-24   责任编辑:xwf  2013-12-24

0
 

上一篇嫦娥赋
下一篇马跃千程逐梦飞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