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12-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20版

以丹青史诗讴歌伟大时代
中国美术——以丹青史诗讴歌伟大时代
作者:范迪安  阅读次数:21532

幻灯片1.JPG

延水长流(中国画)   苗重安

幻灯片2.JPG

黄土地的主人·横山老腰鼓(中国画)   刘文西


幻灯片3.JPG


  楼宇党建(油画)   李 前


幻灯片4.JPG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   马佳伟


幻灯片5.JPG

大湾腾龙(中国画)   李 翔 杨文森 张庆军 张 蕊


幻灯片6.JPG

安吉余村(水彩画)   骆献跃 张晓峰


幻灯片7.JPG

 璀璨长三角——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版画)   孔国桥 鲁利锋 王克景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焕发出蓬勃的创造热情,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凝心聚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新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生动表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境界品格呈现出鲜明特征,形成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创作新格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彰显主题性创作的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最具沉甸甸的分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视觉史诗。

  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的5座雕塑,以《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为题,分别通过党旗形象和4座大型人物群雕,形象诠释了“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豪迈气概。在该馆展出的近200幅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生动展现了党成立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

  纵观这批作品,可以洞见近些年主题性美术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

  视野宏阔,构成恢弘视觉史诗。在表现党史主题时,美术工作者走进党史发生的“现场”,实地感受历史风云,体味历史事件中的动人情景,使许多故事有了崭新的构思、全新的表达。尤其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篇章中,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体察时代,把感同身受的大情怀和真情感注入笔端,在艺术提炼与思想升华中,使视觉表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彰显当代中国的蓬勃气象。

  深挖内涵,描绘精神图谱。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不仅重在“写形”“写真”,更重在“传神”“铸魂”,反映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表现党在百年征程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追求。许多作品在描绘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注重把握精神内涵,在塑造英雄楷模和人民形象时,重点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使作品拥有丰沛的生命意象,散发出夺目的精神光芒。

  精益求精,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在弘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赋予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中,美术工作者普遍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既以审美的方式塑造形象、把握内涵、传达思想,又潜心探索视觉形式语言,使作品在图像时代凸显造型艺术自身的语言特征和优势,以形象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打动人心。

  

  探索中国特色美育之路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术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精神,切实担负起推进新时代美育改革发展的职责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是新时代赋予高等美术院校的重任。各地美术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贯穿美育,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在学术研究中加强美育研究,积极发挥新时代“大美育”的引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纷纷成立美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探索新型美育之路。各院校因地制宜,通过开设美育教师研修班,创立美育讲堂和社会美育实践基地,推出融媒体直播节目等,探索如何加强专业型复合型美育人才培养,启动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建设,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全美术科目的跨界美育类课程。

  推动社会美育,成为美术馆策展的新追求。美术界推出了“美在新时代”等一批主题性展览和名家回顾展,重温艺术前辈、名师大家的风范,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近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引人关注。毕生坚守“艺术为人民”崇高信念的画家刘文西,100多次深入陕北写生,走遍20多个县区,完成3万多张速写画稿、几百幅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在造像中注入对人民真挚、深沉、持久的爱。他历时13年创作的长逾百米的中国画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景式描绘了陕北农民在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精神风貌,感动了无数观众。他的事迹和作品,成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动案例。

  

  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新期待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挥展科技与艺术的双翼,不断创新创造,积极服务社会。

  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更广泛的审美需求。各美术院校立足社会协同创新,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营建、造物的美学精神,在艺术助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社会实践中,使绿水青山和艺术人文交相辉映,拓展了各学科专业与城市、乡村、社区、园区建设相结合的渠道,催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等,都是美术工作者努力用美的理想、美的形式造福社会的生动实践。

  科技艺术等新的美学形态的涌现,助推中国美术站在时代前沿,成为新一轮全球艺术与科技融合浪潮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近些年,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逐渐成熟,各种动态艺术、景观艺术为公共空间增添了新的文化魅力,生态艺术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正在催生新的艺术形式语言,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挑战……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推进着艺术创新和技术迭代。

  中国美术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美术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美术工作者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主场外交活动、重大标志性活动,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美术界积极举办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等活动,积极参与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项目实施,在交流、交融、跨界、比较中开拓视野。如今,连续举办8届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成为代表中国艺术主张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国际美术双年展”。

  历史悠久的中国美术,在文化的涵养中形成了以形写神、澄怀观道的优秀传统,同时形成了艺术与社会、美与生活交融相映的文化特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包括了对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美术”已经拓展为包括创作、创意、设计、公共艺术、城乡建筑等在内的“大美术”概念。美术工作者将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新期待。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荐稿人:xscclf 2021-12-22  执行编辑:lxl 2021-12-23 责任编辑:lry 2021-12-23 

0
 

上一篇立交桥 通达四方助发展
下一篇伶仃洋已不伶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