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01-01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上海影评学会

电影诞生的文化意蕴
作者:林少雄  阅读次数:10643

    今天是中国教科书上电影124岁华诞。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发明与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其不仅具有通俗的娱乐功能与产业性质,同时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191231电影a.png

 

世界首部影片《火车进站》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当我们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具有通俗的娱乐功能与产业性质,同时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电影为主导的影像艺术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人类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突破


人类艺术史的发展无数次地证明,当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诞生之时,它总是意味着对人类某些审美经验的突破及审美视阈的拓展。同理,作为一门新兴艺术的电影一经诞生,便表明了其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突破,这种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由静态转向动态。在对电影产生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19世纪的主要艺术类型进行一些了解。19世纪末期,在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现,这也许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古典油画在艺术形式上已经达到了其巅峰,而从艺术史的发展看,人类的任何一种物质文化创造,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过程中,总会在每一个时期达到其巅峰,然而一旦走向这个巅峰,同时也就意味着其衰变并开始走向没落。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绘画艺术,在19世纪末期以其油画为主要代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其功用和形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而无法再向前发展的地步,那么它就必然地呼唤新的创造物的出现,同时也就为新的发明和创造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它必然呼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期,传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其达到顶峰的同时,已经开始走向衰微,在新旧世纪交替变化的时刻,人们内心充满了变革的渴望,而作为对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借鉴与整合的电影艺术,既为人们探索一个完满的回报,同时也就必然成为人们的至爱,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如此地富有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其二,由于照相技术的发明与摄影艺术的兴盛,艺术开始日益走向民众、走向生活,与传统油画以王公贵胄为主要表现对象、画家必须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及艺术素养、进行创作时耗材耗工、对表现对象的写实性不够、画幅尺寸固定又不可复制的特点相比,摄影艺术则可以以普通大众为主角、摄影师只需要一定的技术培训、拍摄时瞬间即成又耗材低廉、对拍摄对象的真实性还原度极高、可以随意放大并无限复制,因此从诞生之初,摄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很快便大行其道。然而作为一门艺术,摄影仍然有自身的局限,因为它既不能使画面动起来,更不能使被拍摄对象发出声音,因此一种既能活动、又能发出声响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就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呼唤。当然,真正的声画艺术的出现,一直要到20世纪20年代录音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后才可能出现。其三,从人类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总是反映着新的时代人们新的审美观念的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滚滚而来,伴随着蒸气机的轰鸣,一个全新的时代——工业时代迅猛的到来。在这一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能够表现自己审美感受及理想的艺术形式。恰在此时,电影诞生,它那因光与影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丰富变化的活动影像,立刻成为新兴阶层竞相追逐的时髦玩意,甚至其快速变化的银幕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充满动感与变革、富有节奏感的工业革命的具象表征。

 

191231电ba.png

 

第二,平面、静态的画面转向了具有立体感的动态的声音与影像的统一。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虽然有与其关系密切的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存在,然而这些艺术形式,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无论其对现实世界的还原如何逼真、如何活灵活现,从时空关系上来看,它们都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尽管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但由于它仅仅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器官,所以其仍然是一种功能较为单一的艺术形式。而随着电影技术的诞生,这些静态的、单一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强烈冲击,且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逐渐地动态替代了静态,声画统一替代了单一的声音或画面,无论是艺术的格局或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就表明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第三,寻求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电影艺术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此前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艺术形式,从来还没有哪一类像电影一样对技术有着如此强烈的依赖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就不会有电影艺术的诞生,更不会有其不断发展壮大。电影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艺术。如没有摄影机的发明,就不会有电影;没有现代科技模拟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侏罗纪公园》等现代科幻影片对恐龙世界的还原再现。对光影变化的捕捉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使得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得以存在;影片倒放的偶然发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观察与体认;声音与色彩在银幕上的出现,在电影对物质世界的艺术还原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长镜头与变焦镜头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视阈,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其美学艺术与属性;高速摄影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速度”的全新感悟;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影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从制作还是观赏,都会给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总之,从静态的幻灯到动态的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窄幅到宽幅,摄影机从静止到运动,从焦点的定位到不断变化,从写实到虚拟……电影艺术每一次变化,都以其特殊的方式记录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电影艺术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艺术与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一部电影演变发展史,也就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

 

191231电ca.png

 

对时空的全新感知与理论建构

 

在电影中,时间与空间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与原来现实生活中存在或可以被我们所感知的时间与空间产生分离,成为一种不具有明确所指的事物,成为特定的视像时空的事件,原来作为事件的意义丧失殆尽。这就是被一些学者所称的视像时空与生活时空的同质化:“波德里亚相当具有代表性地推崇电影表演的有限画面,认为这能保留神话感,超越世俗现实,从而使现实可以忍受。他发现在美国,社会神话尤其常常与电影虚构结合在一起,社会场景的布局带有电影视角的影子:‘特别在加利福尼亚,你生活在电影之中;你把沙漠当电影来体验,把洛杉矶当作电影,把全市当作一个全景镜头。’”[1]这种对时空的重新组合与剪裁,不仅使得我们对于时间概念有了全新的感悟与体认,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的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化中,重新铸造了我们的时空意识及其感知觉,甚至重新组合我们的青春、生命及情感的时间记忆与空间渴望,关于这一点,意大利小说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代表卡尔维诺曾经充满深情地对自己的这种体验与感悟进行了回忆:“我谈的是我从13岁到18岁之间所看的电影,当时电影在我生命中占有空前绝后的地位;我对童年时期看的电影印象模糊;成年后看的电影又与许多其他记忆及经验相混。” “曾经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看电影,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是差不多从1936年到大战期间,也就是我的青少年期。那个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是我周遭那个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天地。不过对我来说,银幕上所见才具有世界的独一无二性,精力充沛、难以抗拒、合情合理,而银幕外堆叠的,只是那些仿佛因缘际会才凑在一起的杂七杂八的元素。以及在我看来缺乏形状的生命事物。”“电影是一种逃避,大家常这么说,不乏指责意味,而这一点在当时是我所需要的,满足我对异乡的向往、将注意力放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渴望,我想这个需求主要与想要融入世界有关,是每一个成长过程不可少的阶段。想开辟一个不同的空间,自然还有别的更充实、更个人的办法:但电影比较容易且唾手可得,在瞬间就能把我带往远方。”[2] 以上感触细腻、表达生动的关于作者个人青少年时期对于电影的深刻记忆,也许仅仅是感触敏锐、表达独特、生性敏感的作家的个案,然而我们仍然从中可以看出电影在个人生命时间记忆与成长空间重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深刻影响。

 

191231电d.png

 

于是我们会发现,在视像时代,如果我们试图对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与把握,莫过于“视像空间”更为传神。与传统的空间观念不同,视像空间本质上并非固定的场所或某一界限分明的区域,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可塑性极强、可变性巨大的领域。它既不同于单一的戏剧空间,更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空间,银幕使得主客体之间的区分消失,形成一种全新的空间建构,这一点在电影的空间构建与戏剧空间的特质梳理的比较中有着很好的表现:“描述这种观点的一个办法是比较电影形象的‘空间’与戏剧舞台的‘空间’。后者传统上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有着清楚的界线,而且对任何一个观众来说,他们的视线所见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概要。比较而言,电影影像构成一个有框的空间,可以更紧凑也可以更疏远,可以集中也可以散乱,甚至可以激动地介入也可以安静地不动声色。我们在日常事务中所占据的空间,随着我们与其他参与者和项目的不同接触,既在尺寸上也在密度上扩张和收缩。” 而“被认为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空间,无论是我们的家庭空间、工作场所,还是典型的休闲区,都突出地显示出空间如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性符号来标示。”[3]这种特质,使得电影在不断解构空间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建构空间,因为“抽象的空间是无限的,需要用某种方式来打破或建构,以使它变得有意义。因此空间由其构成的形式来界定——构成必然是人为的干预,给形式上的划分提供基础。可以说,自然‘自然地’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领域,我们接下来给他们贴上标签,不过问题是,需要借助人类文化来使物理世界的差异具有意义。”[4]与此同时,在空间建构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对空间的操纵,这两个向度形成了电影所特有的两个空间概念:其一,对于自身空间的建构;其二,对生活空间的改造与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操控。由于对空间的体验是我们使日常生活获得意义所必不可少的,因此空间结构为一个文化的独特性提供基础。于是,在视像时代,空间既非一个物质性的客体,也非超越人们生活经验的先验存在,而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关于视像空间的这一特质,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而英国学者史蒂文·康纳在对博德利亚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中认为,视像空间的特质,“不仅威胁到个人世界的完整性,而且实际上消除了个人世界与公共世界之间的区分。正如随着对个人生活详细探索和客观描述的纪录片的大量增加,现实的个人世界遭到电视的无情掠夺一样,个人世界逐渐用以展现历史事件的公共世界,或逐渐被历史事件的公共世界所占据;电视使那些历史事件可以时刻出现在每个起居室中。公共世界占有了个人世界,个人世界包含了公共世界。”[5]于是,现实的个人生活空间被视像空间所填充或代替,现实的个人世界被历史事件的公共世界所淹没,从而形成了视像时代所独有的空间文化景观。这样看来,视像空间就不仅仅是我们通过银幕可以观看或感知到的空间形式,而是一种介于外在客观的银幕与观看者精神之间的文化形态,甚至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视像空间不仅改变了人的日常生活空间感觉或感悟,更为严重的是,人失去了其社会性的空间属性,而成为了媒体的符号与视像的人质。而蕴含其中的,则是人类对时空的全新意识及感知,并通过这种感知与意识不断构建新的时空观念的过程。

 

191231电e.png

 

对高雅及神圣观念的解构

 

艺术本来是一种特殊的技艺,这从“艺术”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艺术”的“艺”,本有种植的技艺之含义[6];在西方,art最初指称与园艺、农业等有关的技术,其希腊、拉丁语源为联结、适合,本指人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而所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于是一提起“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Les Beaux Arts(美的艺术)或Fine Arts(美术),于是,“艺术”一词逐渐地在社会话语体系中不断地被精细化、纤巧化、贵族化。由于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加之艺术表现内容、服务对象的差异,许多门类的艺术逐渐地演变成了有闲阶级的专利;艺术展出的长所,也逐渐地由大众活动场所转向了特定的博物馆、美术馆、咖啡馆等地,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与普通大众的隔离;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无形中也就具有了一种神圣感,因此在电影诞生之前,所有的艺术形式,总是和高雅及神圣密不可分。 电影艺术的诞生,使得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成为其重要的表现内容,其观赏对象,也由贵族变为了平民,其展示空间,也由特定的高雅之地变为了日常生活场所,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对既往艺术形式所特有的高雅及神圣的消融与解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电影的诞生标志着对“艺术”的重新界定。因为从内容题材上看,电影可以将人们身处其中的客观世界逼真再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观赏方式上,电影从其诞生之初,绝大多数情形下,都在诸如咖啡馆之类的社会民众常常光顾的日常生活场所展映,这表明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其表现形态上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其富有亲和力的大众性与深入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世俗性,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影艺术被称之为“大众文化”或“世俗神话”。

 

191231电f.png

 

对新的艺术审美范畴的建构

一种艺术的兴盛,有赖于其艺术审美范畴的确立与建构。电影艺术一经诞生,便显示出了其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极大魅力,这种区别于既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其独特的视听感受形式,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人类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于感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其所接收到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依赖于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因此在人的五官感觉之中,视觉与听觉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电影诞生之前,人类的艺术形式中,既有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艺术,也有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艺术,电影的诞生,使得人类的视觉与听觉第一次结合起来,这种感觉器官的“强强联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二,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的镜像思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作为视像时代所特有的思维方式,镜像思维是一种基于影像的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以往文字印刷时代的思维方式,亦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思维,它既以视像为思维对象,又以其为思维方式,并最终以期为思维结果,因此视像贯穿于整个思维活动的始终。如果说人在阅读时需要一种思维的转化,那么当人们面对具体的视像时,作为电影艺术本性特征的视像艺术,即其既不依附于戏曲,也不依附于文学,而是有其独特的品性。所谓“综合艺术”或“第七艺术”之说,实际上是否认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的本质特性。既然是视像艺术,那么就要通过视像本身来叙述。今天的中国电影,正处于这一转型过程之中。 其三,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成为了电影的一个重要功能,因为电影总是建立一种假定性的真实。电影的真实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真实。所有电影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客观都是艺术家本人主观意识中的客观,所有真实都是艺术家眼中所看到的真实。 其四,对人类窥视欲的满足。电影艺术从外部看,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再现。但从其功能上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窥视欲。窥视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的观察方式。电影虽然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被发明的,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策略便是尽力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窥视欲。在一定意义上说,窥视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是渔猎时代对捕获对象的关注,还是静处山洞时对外界的观察,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完成了窥视的心理积淀。窥视的需求与愿望成为了人类许多重大发明与创造的原动力。视像以直接的、形象的方式,直接地满足或舒缓了人类各种不同的窥视欲,这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最大功能。

 

191231电g.png

 

电影与其他艺术不一样,它是一种商业化的艺术。既然是商业化的艺术,就要符合商品经济的规律,就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我们可以为电影有一个基本的定义: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影像手段与方法,通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视像还原(再现),满足人们窥视心理及娱乐愿望、并取得相应商业利润的艺术。 电影是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影像手段,电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而且电影必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没有摄影机的发明,就不会有电影这样门艺术,比如和音乐、绘画等是不一样的,而电影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如果没有最早的照相技术的发明,没有胶片的发明,就不会有电视,而在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电影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大,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图像模拟技术,肯定就不会有对恐龙世界的续演,这种续演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人类的生物学史上的一种奇迹,它能把消失了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现代科技越发展,对技术科技的依赖性越大,电影是随着现代科技术发展起的,而且必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而不断发展的艺术。电影通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视像还原实现了人类的梦境再造。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梦想,人类在很早时候就力图表现对客观世界再现,语言不能停留在声音阶段,无法保留下来,怎样把语言保留下来、思想记录下来,于是产生了文字;文字产生以后还是不方便,为了把它扩大一些,产生了印刷;印刷东西文字的东西,必定是死的,要把它转化为现实的形象的东西,后来产了绘画,绘画后又产生了摄影,摄影技术可以说是一个飞越,但其本质上仍是静态的艺术形式,直至电影诞生,这种局面才为之改观。

 

191231电h.png

 

对20世纪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

 

电影虽然诞生于19世纪末期,然而其作为一种主要艺术门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对人类文明发生重要影响,则要到20世纪。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视像时代——的到来。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基于以下判断:即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主要可分为图画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像时代四个阶段。 在视像时代,人们认识的主要对象是图像世界;时间上主要在影视技术发明之后特别是电视与网络的出现,主要表征为面对具体的图像与画面,镜头与画面成为了最主要的因素,数字成为世界的本质,因此人们社会文化的体现由对知识的掌握转向了对图像的观看;主要认知方式为图像-图像,思维方式上主要为视像思维或拟像思维,生活态度上主要体现为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及对现实的预支;伦理观念上主要表现为直露与含蓄,在视像阶段,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用图像来表达的,也没用什么是不可以公开的;审美观念上主要表现为高雅与低俗、深奥与浅显的分野愈来愈模糊,生活与艺术、精英与大众的界限越来越被消解,感官的图像化与数字的急剧膨胀,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审美特征;时间观念上是时间的不断精细化与空间的不断平面化,虚拟时空成为了重要的时空表征。 传统文化是一种自成规模的物质表征、具有独立体系的符号系统、内涵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及根基深厚的精神底蕴。其与现代文化最大的不同,集中体现为知识的载体、形式及获得途径的差异。视像时代,所有这些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图像化。在图画时代,人们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口传心授;在文字时代,人们通过聆听和记录获得知识;在印刷时代,人们通过阅读而获得知识;而到了视像时代,人们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屏幕和图像获得,反之,一切知识,必须通过屏幕和图像,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的层面上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视像时代”。在这以图像为主要认知方式的视像时代,其传播策略的重要特征,便是知识的图像化,这主要表现为:其一,知识传播的手段更多地趋向于图像化,如不仅新的科学知识被大量地制作为影像形式,就连传统的印刷文字也被配上了大量的图片或图像;其二,知识的传输渠道以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为主的视像的形式进行。其三,社会成员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数情形下是以图像化的方式为主要外在表征。在视像时代,影视与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它更成为了人们了解外界信息、学习掌握知识、进行广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既往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观察、交流、聆听与阅读来获得知识,而在视像时代,所有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文化创造,通过“观看”便可以实现,人们与外界的交流、知识的获得、信息的处理等皆可通过“视像” 而实现。在此情形下,各种知识只有转化为视像,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接受。 电影的诞生,标志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视像时代的肇始,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冲击与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理念的重新确立及社会文化结构的重新整合。


 



[1] 戴维·钱尼著、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述》,第22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卡尔维诺:《观众回忆录》,见郑林编:《艺术圣经――巨匠眼中的缪斯》,第332-334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3] 戴维·钱尼著、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述》,第17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戴维·钱尼著、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述》,第17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第265-26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 “艺”原为“兿”,本字为“埶”,《说文》解释为“种也”,含有种植之意。“艺术”即为农耕的技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CstSnhzUhj5fWp8sTGQ6Q

林少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荐稿人:钟  勤 2020-01-01   执行编辑:lry  2020-01-02   责任编辑:109 2020-01-02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感谢光临!

0
 

上一篇“校友产业博览会”为创新创业“连连看”
下一篇描绘豪迈奋发壮丽画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