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12-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0年12月19日第7版

精神的矿藏,是无穷无尽的
《钱学森精神读本》--书评
作者:汪长明 .  阅读次数:9843

t01e22f220e22ceb4a5.webp.jpg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曾这样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在中国科技界树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就是钱学森。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9周年纪念日,钱老的事迹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要了解钱老更多的故事,不妨看看今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钱学森精神读本》。该书选取钱学森人生历程中的48个故事,带领读者走进钱学森的光辉人生,领略他终生不渝践行科学家精神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担当。

  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

  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是我第一个老师。”父亲钱均夫在给钱学森买书上毫不吝啬,并坚持为儿子挑选图书、画报。钱学森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就飞得又稳又远。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除了父母和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5位外,其余12人都是钱学森的老师。可见读书与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学习上如鱼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对同学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谁知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前,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三个+。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无比热爱,是钱学森爱国主义情怀的核心要素和突出写照。钱学森一生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抵达北京。第二天清早,站在天安门广场,面对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钱学森感慨道:“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回国后,钱学森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筹备建立力学研究所。一次,陈赓大将问钱学森:“钱先生,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钱学森并没有料到,国家会把研制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来做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国家的需要,使钱学森做出人生的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他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1960年,中国的导弹事业才刚刚起步。苏联以为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人根本就搞不出导弹来。钱学森不信邪,带领大家继续自力更生。那段时间,他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三天两头要出差。他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而他的行踪严格保密,连妻子蒋英都不知道,一度非常担心“失踪”的他。

  最牵挂的仍然是教育

  1982年,从国防科研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经71岁了。他又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他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对堂妹钱学敏说:“我这些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钱学森一向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他当年回国所干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尽快培养导弹和宇航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为之殚精竭虑。他撰写的《导弹概论》和《火箭技术概论》教材,带领学子们进入神秘的航天领域。在钱学森的大力倡议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终于成立,他不仅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而且亲自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科技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和将军,钱学森功不可没。
  直到晚年,他最牵挂和思虑的仍然是教育和人才。他对前来探望的国家领导人反复提起的是如何大力培养杰出的科技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思。
  《钱学森精神读本》是钱学森崇高风范的核心凝练和集中折射,成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群体镜像,也是值得人们认真学习的一部有益读物,从中可以获得推进新时代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感召。
  世界上有两种矿藏,一种是物质矿藏,很容易被用尽;另一种是精神矿藏,是无穷无尽的。看到一代科学家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我们也备受鼓舞。只有献身于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钱学森精神读本》
    钱永刚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12月19日第7版)




荐稿人:lry 2020-12-19 执行编辑:lry 2020-12-19  责任编辑:lxl 2020-12-28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欢迎您!

0
 

上一篇测试41
下一篇申城最美书店 升级生活方式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