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8-2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8月26日第8版

众说纷纭的“风马牛”
作者: 严修  阅读次数:131

t043464826afdf69bb1.jpg


  “风马牛不相及”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地域广大,距离遥远,也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有一年招聘公务员,考试题中有一道选择题:


  “风马牛不相及”中,风的原意是什么?

  A.大风 B.风光 C.走失 D.传说


  听说,标准答案是C .走失。“风”真是“走失”吗?未必。

  关于风的原意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久矣。
  明代周梦旸《常谈考误》、张存绅《雅俗稽言》两书都赞同南宋俞文豹的见解。“俞文豹有云:‘牛马见风则走,牛喜顺风,马喜逆风。南风则马南而牛北,北风则马北而牛南,相去遂远,正如楚处南海,齐处北海也,故曰不相及。’”
  有人加以发挥说:“牛和马遇到风就会开心地走起来,牛喜欢顺风走,这样耕地省力;马喜欢逆风走,这样跑起来鬃毛飞扬,十分酷炫。因此同样的一阵风吹来,两兽会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也有人说:“两地相距这么遥远,只有风才能做到(进入对方领地),即使马牛这样善于奔跑的动物是做不到(进入对方领地)的。”
  还有人认为,这句话的句逗,应该读为“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左传》所处时代交通方式单一,即使坐上马车或者乘上牛的座驾,也远远没有不受拘束的风来得更快。任凭马牛的奔跑速度再快,也远没有可能超过风速,没有办法达到如此遥远的境地。”
  这样解释“风马牛”,似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之嫌。
  传统的训诂学,解决古书疑难,有个方法叫“因声求义”。王引之《经义述闻·序》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此说很正确,也很有用。
  近年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乙本中,常用通假字(或称假借字),文字障碍重重,若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解读,便可“涣然冰释”。
  例一:夫兹,以单则朕,以守则固。(乙本)
  例二:锉其兑,解其芬。(乙本)
  例三: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甲本)
  例四:天地相谷,以俞甘洛。(甲本)
  人们很难从字面上理解这四例的文意,若能因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还原其本字,便可怡然理顺。
  查阅通行本《老子》,可知以上四例的本文:
  例一: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第六十七章)
  例二:挫其锐,解其纷。(第四章)
  例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例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第三十二章)
  回头看看“风马牛”,情况与此相似。有人被“风”的字面意思迷惑了。其实,在这个语境中,“风”是假借字,其本字是“放”。古代辞书《释名》《广雅》也都明确地说:“风,放也。”
  “放”是自由无约束的意思,以它作词素,可以组成许多同义或近义的复合词,如放任、放纵、放逸、放松、放荡、放肆、释放、奔放、开放、解放等等。因此可以说,“风马牛”的意思,就是“放任马牛自由奔逸”。
  风和放声母相同,是双声通假。清代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条说:“《尔雅》训诂,同一条者,其字多双声。”近代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序》也说:“古人假借转注多取双声。”
  然而,问题仍未解决,对“风”的理解依旧存在分歧。这要追溯到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疏》。其《疏》曰:“服虔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
  孔颖达的《疏》,传达的信息是混乱的,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信息。他把简单而明白的问题复杂化了。
  孔《疏》说“风,放也”无疑是正确的。但其后又说“牝牡相诱”,又引用《尚书》中的“马牛其风”,这就是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了。
  《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郑玄注:“风,走逸也。”大意是:马牛失散了,奴仆逃跑了,不许离开营地和队伍去追逐。
  《尚书》中的“马牛其风”,与《左传》中的“风马牛”,语言环境不同,语法结构不同,含义也不相同。
  “马牛其风”的语法结构是主谓关系,与“臣妾逋逃”,相对成文,所以这里的“风”具有了“走散”“逃逸”的含义。但“风马牛”的语法结构是动宾关系,意为“放任马牛奔驰”。两个“风”字含义不同,不能类比。而且从两处“风”里都看不到与“牝牡相诱”有什么关系。
  说“风”是“牝牡相诱”,不知理据何在,而且此说也缺乏可信的书证。
  我见到过两条书证,但有关解说存在可疑之处,说服力不强。
  《北魏书·崔敬邕传》:“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敬邕悉令送还,于是夷人感附。”其中“因风入境”的“风”字是什么意思?《汉语大字典》拿它作为“雌雄相诱”的书证。然而《汉语大词典》却拿它作为“指兽类放逸走失”的书证。二者说法迥异,人们应该相信谁呢?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有一联句“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天骄指北方前秦君主氐族苻坚),有人进行注释,说“风”指“雌雄相诱”。此说也不可信。
  据常识,母马的发情季节在春季,发情期约三周,受孕后怀胎十一个月以上,第二年春季产子,此时不冷不热,有利于马崽成长。难道胡马只在春季发情期来到“汉草”,而在其他三个季节不来吗?难道胡马在中原大地只是雌雄相诱,而不会是撒欢、嬉戏、角力争雄或参加战争吗?
  实际情况是:苻坚在公元383年8月,从长安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大举南侵,11月与东晋谢玄进行了惨烈的淝水之战。此时季节不在春季,这27万铁骑肯定不是来中原大地“雌雄相诱”的,而是来打仗的。
  我以为,此处“风汉草”与“蹙中原”相对成文,宜将“风”字解释为“放纵地奔驰践踏”,这远比“牝牡相诱”合适得多。
  把“风马牛”中的“风”,解释为“雌雄相诱”,也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风马牛不相及,谓齐楚两地相隔甚远,纵使牛马牝牡相逐,奔逸虽速而远,亦不致互相侵入边界。”
  也有人说:“马和牛属于不同的物种,即使发情也不会相互吸引或交配。比喻不同事物之间没有联系。”
  二者的说法完全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
  现在很有影响的辞书《辞海》《辞源》,对“风马牛”的解释,也仿效孔颖达的《疏》,把多种解释混杂在一起,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对此众说纷纭的乱象,应该拨乱反正,要淘汰“顺风逆风”说、“风比马牛快”说、“丢失、逃逸”说、“雌雄相诱”说、“马牛不同类,不能相诱”说等等,回归正统的、也是唯一正确的“风,放也”说。力戒解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力求解释的准确性。
  我赞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对“风马牛”的注释。两书一致认为:
  “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
  这样的注释,既有理据,又简洁明确,甚好。



荐稿人:ffy 2024-08-26 执行编辑:lyh 2024-08-29 责任编辑:wls 2024-09-05

0
 

上一篇风雅与日常——上博东馆邀您“考古上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