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2-0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5年2月4日第4版

高邮访“二王”
作者:遇 君  阅读次数:507

游客流连在江苏省高邮市清水潭湿地公园“水上森林”.jpg

游客流连在江苏省高邮市清水潭湿地公园“水上森林”



  


  清代既是高官又为学术大师的人,在我的印象里,除官至两广总督的阮元外,就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了。而阮、王所属的皖派(相对吴派而言,皆属“乾嘉学派”,即乾隆、嘉庆两朝并延及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朴学大兴,主盟学坛,始得其名)学者中,大多为皓首穷经、致力于训诂考据学的布衣。“阮王”的出现,属稀有的案例。王念孙13岁时经父亲王安国(曾任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安排,拜皖派创始人戴震为师,打下了扎实的学问根底,也确立了一生的学术志向。他的儿子王引之以研究考辨为终身志业,精于训诂,屡有创见。父子俩被梁启超评价为“清代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

  回想我历年来的游踪,竟无意中邂逅乾嘉大师遗迹多处。如屯溪的戴震故地、婺源江湾镇的江永(经学、考据学大师,戴震早年的老师)故居和扬州的阮元(师承戴震)家庙等。主动拜谒的也有两处:一为上海嘉定老城的钱大昕故居,还有就是前不久去高邮,特意过访的王氏父子故居了。

  高邮有条老街,叫西后街,中段有座清水砖墙式旧宅,即王氏故居。门前有条河,河上有座桥,还有河畔一整面镂工精美的墙体,凑近一看,均系反映王氏家族事迹的浮雕。

  走进王氏故居,触目一块“古训是式”的匾额,究其义,或指为人、为学必须遵循的法度和前贤遗训吧。过了门厅,又见照壁镂有“戬榖”二字,和“古训是式”一样,出自《诗经》:戬,消除也;穀,为善也,就是警示子孙,做人要清心寡欲,不为贪念驱使,同时勿以善小而不为。照壁也称萧墙,常见于古代大户名门,内容多为祝福语或吉祥图案,王氏照壁却与众不同,彰显出家风的严谨。

  向北穿过两道圆拱门,出现一方绿植葱茏的小院,院中矗立着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青铜塑像。老爷子左手拄杖,右手握书,双目微阖,呈端坐状;王引之则双手后背,器宇轩昂地正视前方。塑像东侧门内,又见一方不大的庭院,北厢房与之平行,门额悬“王氏书房”一小牌。这便是王氏父子韦编三绝、潜心修学之处了。随手拍了一张王念孙身形瘦削、立在格子窗前作沉思状的照片,眉眼什么的都作了虚化处理,却益显传神。

  引起我较多留意的,是主题陈列厅门前的立柱上李一氓题写的楹联“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我尝试作如下解读:“乾嘉绝学”四字,承北宋大儒张载“继往圣之绝学”句意,以此形容乾嘉学派,实属恰当。因为嘉庆以后,乾嘉学派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派,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于今而言,完全当得起一门“绝学”。下联则概括了训诂学的学术源流:两汉经学是中国思想学术的主流,训诂学自此滥觞,尤其古文经学强调群经互证的学理底色,尤显重要。至宋明理学,出现了阐释范式的重要转型。倘说到训诂学的集大成,必以戴震、惠栋、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阮元等为杰出代表,故“训诂大成”一句,应属实至名归。


  


  踱进王氏故居里屋,上方匾额为沙孟海题写的“一代宗师”,展柜内陈列着王氏父子在音韵、文学、训诂、校勘方面的四部鸿钜之裁:《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即“高邮王氏四种”。《广雅疏证》系王念孙所著,他每日只疏证三字,而“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读书杂志》共82卷,花了20多年心血著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系父子俩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国语》《尔雅》诸经并就其中讹误、注疏师说之异同细加考辨而形成的札记,与所谓“未暇计工拙”一类学风不可同日而语。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则遍搜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完成十卷。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被称为“乾嘉学风”。

  故居尚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同为学术大家的阮元,为王念孙题写的墓志铭现存于西厢房。门前立柱上镂有当代高邮籍散文名家汪曾祺的楹联手迹:“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书法二王”世人皆知,“训诂二王”却知者寥寥,概因学术热点随世事升降,不可能完全融入世俗语境,于今而言仅属“小众趣味”。或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对子系同乡后学对前贤的溢美之词,谬也!不妨再举一例:王氏故居有面墙体上刻着叶圣陶的题字:“现代研究语言学和文字学的人,应当继承段氏(段玉裁,训诂学大家)和王氏父子的治学精神。”叶圣陶是苏州人,语言学家,他的评价纯从专业视角出发,和“本乡”概念不搭。且“二王”并非地方性名头,而是历经数百年被公认的大学问家。

  让我又一次驻足品读的,还有庭院南侧会客厅外一副长沙学者何泽瀚的隶书字联:“不皖不吴独开一派,是父是子同有千秋。”按我的理解,两个“不”字,非指王氏父子没有学派归宿,而是擢赞他们成就超卓,不受一门一派的框限。吴、皖二派是兼容而非对立的,戴震、惠栋两大开派宗师见面时都很谦逊礼让,而两大学派之间也时有交叉问学的现象发生。况且吴、皖两派的叫法,是民国时期学者刘世培、章太炎对乾嘉学派进行划分时提出来的,并非“二王时代”即有的概念。“不皖不吴”实可称“又皖又吴”。

  园中还见“探花及第”“榜眼及第”两块金色花纹镶边的牌匾,前者指王引之于嘉庆四年考中一甲三名,后者指他的爷爷王安国于雍正二年高中一甲二名。王念孙系乾隆四十年进士,虽不在一甲之列,名望却在祖孙三人中居首。王引之官做得最大,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尚书轮流做了一遍,还享有紫禁城内骑马特权。王念孙担任过工部主事、吏部掌印给事中等,有一件事成为他为官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他曾冒杀头的风险,参劾巨贪和珅,奏折中列举和珅种种罪状,为嘉庆帝铲除和珅起了舆论先导作用,后才发生“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的重大政局变轨。经此一役,王念孙声名大噪,被时人誉为“凤鸣朝阳”。


  


  让人尤为感佩者,王氏一门,位高权重,学富五车,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克己、处世秉正的“画风”。这里仍要述及王氏的门风,因为这是他们家族立身行己、绵延不息的德操风气。

  王念孙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王安国对他言传身教,一边让他诵读儒家经典,延聘明师施教;一边“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强调做人的忠信、正直、讲真话等品格。王念孙踏入仕途后,王安国教导他说:“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王安国为官时,就有以下操行记录:某年丧母,他以堂堂京官的身份回家治丧,一不收丧礼、二不用哀乐、三不设筵席。前来吊唁者,无分高低贵贱,一律从大门进,进来则以清茶一杯相待。别人巴结王安国还来不及,却不得不止步于他所砌起的那道“防火墙”外。

  这种门风在王家可谓瓜瓞延绵:某日王念孙得知王引之要去福建办案,即刻飞书一封提醒儿子:“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甚至在命终前,依然不忘告诫子孙“服官者勤勉职业,读书者奋志琢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王引之为官一向清正廉洁。仅举一例:他在京当官,按朝廷惯例可接受馈赠,王引之却一概谢绝。他的理由是:家眷不多,俸禄足以养家,不需要这些额外的财货。他出差去到地方,谢绝一切公私接待,就像一口“不粘锅”,总显得那么不近人情,却赢得手下小吏的交口称赞。后来王引之总结为官之道,提出“清、勤、慎”三字,认为前两者皆从“慎”字而来,即心地既端,行步无有不正。

  现高邮西后街21号的“高邮王氏故居”中,还设有一座“王氏纪念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王家的生平、承传及成就,也是扬州首批传统家风家训示范点之一。其实“王氏父子”的难得更在于,他们身为朝廷大官,却不因位高权重而疏远学问。特别是王念孙卸官后的20余年,成日埋首书斋,完全投入学术研究之中。可谓白首归来,官望犹在,却褪去铅华,只以学者面目示人。王引之虽死于工部尚书任上,但从少年时代即开始声韵、文字、训诂学的研究,被誉为“乾隆间第一流经学大师也”。就连他的老爸、出言一向严谨的王念孙也忍不住夸他儿子:“此子可以传我所学。”

  愚以为王氏故居是不宜作走马观花式浏览的,这座宅子实与一般的老宅深院不同。它的每一块匾题、每一处联句、每一方碑刻、每一种陈列都跳动着人文的脉搏,散发着历史的余温,涵藏着深邃的学理学术。当然不是说访客们必须提前“恶补”这些学术知识后才能来,倘纯以欣赏书法或古建的视角,亦必有不小的收获。1983年王氏纪念馆开馆之时,曾邀武中奇、殷孟伦、朱季海、于安澜、李圣和等书家学者前来参观,留下不少墨宝,均勒石陈列于而今的碑廊,以为“高邮王氏故居”,可以一座学术类博物馆视之。

  目下的王氏故居已不复往日的规模,原先屋宇连绵近百间,留存下来的只占一小部分。要说王氏故居尚存的原物,我眼见的只有两样:一为王氏会客厅西侧墙角的一口古井,当年他们全家汲水于此,井沿边的拉绳拖痕还依稀可辨;二为会客厅以东有根“独旗杆”,相传这处宅子系王家从一武将手中购得,原有八根旗杆,现仅存一根,也被后人视为王氏一门在官场、学界“独树一帜”的象征。陈祖武先生在其《乾嘉学派研究》的著作中说“乾嘉学术,由博而精,专家绝学,并时而兴。惠栋、戴震之后,最能体现一时学术风貌,且以精湛为学而睥睨一代者,当属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高邮大运河的里运河,也叫穿心河,离王氏故居不远。当我从故居出来,伫立河畔,再沿长长的运河公路疾驶,顿感千里奔汇、淼淼无尽的广大和浩远。



荐稿人:ffy 2025-02-04 执行编辑:lyh 2025-02-05 责任编辑:wls 2025-02-08

0
 

上一篇“打春”应该如何“打”
下一篇《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