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1-26 【编辑录入:courage】 文章出处: 新浪文化博客

歌乐山低吟
作者: 郭雪波  阅读次数:9123
      歌乐山,顾名思义乃山之歌乐,而细细阅山更觉是历史之歌乐。

      踏幽径,走蜿蜒山崖,清烟淡雾中远眺云顶主峰似幻海蜃影,犹闻云中清声泉下灵音,朦胧中似见一远古君主之伟岸身影,一个繁忙的身影。那是治水功成的大禹,一个正邀会天下诸侯,歌乐声和,议民生大计的大禹。

 

     古籍《华阳国志》中,有诠释歌乐山文字:“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 显然,古渝史家认定涂山即渝之西南歌乐山,并因“歌乐于此”而确认山名由此得之。那是一场大禹治水后的古朴庆典,纪元前2205年,大禹继承舜位称禹帝,为君主。

 

      司马迁二十岁时游庐山,在《史记》里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寥寥十字,切实记录下大禹治水的丰功业绩。“疏九江”, 则先疏上源古渝二江,即汇于此处歌乐山下的嘉陵江和长江。疏此二江,必先登江畔高山观沧流,于是大禹登歌乐成为大有可能,会诸侯于此宴歌乐也成为大有可能。

 

      华夏大地,西高东低,古往今来水患重重,视洪水如猛兽如戾魔,治水是历代官家民众的头等大事。百姓也从不忘记为黎民计治水有功的帝王或官吏,如歌乐山主峰上的云顶寺,至今香烟缭绕拜者纷众,那是因为这座明代古刹原名二郎庙,祭祀着秦李冰之子二郎,相传他帮佐其父导水驻跸山上,后人念他治水有功而建寺纪念。古人治水,以通河流、浚堵塞、导滞水为主,不像当今做水利恰恰反做,遇江堵江见河拦河,全非“疏” 和“通”, 而是“堵” 和“拦”,九州大地所有江河皆筑起一道道“坝” 一座座“库”,每条江每条河都拦堵得严严实实。这自然窃有一时之利,却不想会酿下百世后患让后人承担。这种治水者,逆违山水自然法则,让后人纪念也难。

 

     纵观历史,登歌乐山入山林浓荫者,并非只有为治水而来者,更有避世躲乱者不乏其人。依山势而建的古镇磁器口,原名白崖镇,因旁边嘉陵江绝壁上有一巨大白崖赫然入目而得,后又改名为龙隐镇,传说这跟明朝二代皇帝建文帝有关。朱元璋把皇位传给长房长孙朱允炆,脾性温弱的他又大胆削蕃,惹怒了四叔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发兵推翻了他,火烧南京皇宫。民间相传,建文帝借刘伯温遗留妙计穿袈裟装僧人由地道逃出,流落四方,后由滇入渝,梦见一白崖上有古寺,于是他寻梦境攀白崖果然一见山中古寺,他就跪拜白崖,入寺归隐。从此,该寺被称之为龙隐寺,崖下古镇被称为龙隐镇,一直到1932年才改称磁器口。

 

     规避战乱入歌乐山者,近代最显赫人物当数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介石。

 

       他丢失国都南京,在日本鬼子步步追逼下入渝,以山城重庆暂做陪都,凭险喘息,运作全民抗战大业。蒋氏治国,正好与那位二十岁做皇帝的嫩雏朱允炆削蕃不同,他不削蕃而是纵蕃,甚至养虎为患,日本人就是这么糊里糊涂中放进来的,让国耻张学良放弃东北酿成国土全面沦丧大患。入渝后,在鬼子狂轰烂炸下,蒋介石的官邸就选在歌乐山的山洞林园27—30号。这片林园可是大有来头。它坐落于歌乐山的峡谷中,背倚青山,前临成渝路,后有古庙新开寺,峰峦叠翠,云蒸霞蔚,如诗如画的一片仙境。近代史上风云人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官邸在此处,1943年他去世后也葬于此,故名林园。这里是抗战期间政治活动中心,林园中还有美龄公馆,马歇尔公馆,美龄舞厅等,毛泽东、周恩来、蒋经国、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及驻华大使赫尔利驻华总司令魏德麦等历史人物都曾聚集于此,运筹帷幄。

 

     历史有时很吊诡,有时也很有趣。

 

     毛泽东从延安来渝谈判,就住进林园中的二号楼美龄馆,与老蒋一号楼只有几步之遥。林园内丛林深处,有一供人休憩闲谈的圆桌圆墩,环境十分惬意而幽静。那是1945年8月29日清晨,毛泽东从下塌的美龄馆散步到那一石桌旁,恰见蒋介石迎面而来,两人在此不期而遇。这是心照不宣的安排呢,还是相约不如偶遇,冥冥之中的天意作和?只有天知道了,当时已知毛喊“委员长万岁” 的蒋就和毛叙起旧情,闲聊起来。这情景,让人联想起赴鸿门宴的刘邦和赴曹操宴席的刘备。态度如古人谦卑的毛泽东,当然通晓老蒋心脾,洞明如何应对这个中正如愚腐的总裁。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巨人,就这样拉开了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序幕,血腥撕杀十九载再次开启两党二度合作大门,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撮合。如果这次谈判晚开两个月,或毛被蒋挽留于重庆,历史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另一种结局。可历史没有也许,不承认也许,历史就这么有意无意,就这么选择它所需要的坐大位者。当然,蒋和毛都远超那位嫩雏建文帝,终能走出歌乐山去逐鹿中原,一展各自雄才大略。歌乐山是他们二位短暂的养精蓄锐之处,他们进山是为出山,进山是为谋山外之事,谋天下大事。

 

      居歌乐山,悟歌乐山,悟道山之歌乐真髓者,其实更数清朝人王尔鉴。

 

      近日,我暂住歌乐山下沙坪坝,听着嘉陵江上轮船号声,夜里静读王尔鉴所著《歌乐山赋》,慢慢品出其中滋味。过去那“乐” 字一直念成le音,读了《歌乐山赋》,忽觉应读“乐yue”为更准确。

王尔鉴是河南信阳人氏,雍正庚戌年取进士,乾隆十六年由山东济宁知州降任巴县知县,在任期间全力编篡《巴县志》,介绍“歌乐灵音” 等十二景,为重庆留下极宝贵的历史珍籍。此文可谓大气隽永之作,展现出王尔鉴满腹经轮横益才华。他以山之歌乐为题,寻觅歌乐真音为宗,道出世间万物形与实中的真谛,抒发胸意,让人体味其怀才不遇但仍存大志。

 

      他借己登山颂歌乐山,“烟消万井,云净层峦”“东眺巴渝夔万,荆楚回环”“胸可拓,尘可湔”“上下乎千古,横览乎八埏”, 笔锋一转,顾名思义地寻觅昔日传说中的山之“歌乐”而不得,叹“匪风匪雅,无管无弦,空山寂然”。 于是托梦中与山灵对话来言志,山灵“笑予汩尘,未识至道,无形无声,含孕大造,形形声声,难名厥奥。出没于山水之间,隐约乎高深之妙。”而他仍然执拗坚持有形歌乐来争论,“道存器废,将何以鸣万物之和,宣天地之气哉?”意思是没有乐器实物只凭意念怎么能发出宣天地万物的歌声?梦中山灵继续开导他,“乐无所在,无所不在,宣于寰中,超然象外。不见乎青峰插汉,丽日当空,樵吟牧唱,响答谷风。不见乎绝嵫云合,雪飞雨泻,珠碎晶帘,玉敲鸳瓦”,“若乃长江夜静,波撼云湍,老树风摇,声与盘旋”,“是惟无形,形由心生,是惟无声,声发籁闻。上乃钧天,下乃奋地。维山之歌,畴识三昧,言求之而难名,神领之而可会。”

 

     梦者山人慨然而悟,喜而不寐。于是乎,那山灵载歌曰:“孕鸿钧兮气浑涵,曳元音兮山水间,”鸿钧之声来自于浑厚混沌的大自然,真音元乐形成于高山清水之间。作者结束语更是神来之笔:“山水薄兮有清音,绵地天兮无古今,山灵启予兮发长吟。”

 

      至此,我掩卷思索,联想起老子《道德经》。不由得心叹。

 

      王尔鉴在其“歌乐灵音”《 小记》里进一步注释:“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籁齐鸣,人以为上方仙乐,不知即山灵清响,可以意会,而不可以形器求。”这是王尔鉴告诉世人,歌乐山上其实没有真乐器奏出的歌乐,有的只是山水大自然形成的美妙音律,唯有心者可意会。他深得老庄精髓,思想开拓而不拘于形势,神常存于山水云霓之间,悟出了“大音稀声”的道理。

 

      这首赋,可以说是对歌乐山的最好注解,也为此山注入了传世神魂。

 

      当然,倘若有心,后世来人也可读出某种警示。那便是,过于追求形而失去神,不知“孕鸿钧兮气浑涵,曳元音兮山水间” 寓意,那只能误人误己误天下事了。结局将是“山水薄兮”, 众声喧哗,无清音。“乐无所在,无所不在,宣于寰中,超然象外” ,王尔鉴在二百五十年前道出今日天下之奥秘,写出一“薄”字,应运乎,神人乎。

 

     晚上小酌后,重庆诗人雨馨开车邀我们去南山一棵树观景台,一睹巴渝夜景。

 

      车沿着盘山路爬了很长一段路。夜色朦胧,空山寂然,信步登高高亭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这里海拔五六百米,连着炮台山,因为有一棵老的市树黄桷树而得名。凭栏俯瞰夜暮中的山城,一览无余,山下万家灯火宛若星汉璀璨,城似山山似城,高低起伏鳞次栉比,两江环绕,市中心渝中半岛犹如一颗夜色中的灿烂明珠。

 

      诗人林雪迷朦着双眼低叹,真美。

 

      小说家吴克敬和我岁数稍大些,谈天中总离不开人与城市的命运之类。

 

      说起这座古渝州城,经两千年历史风雨,阅尽人间春色,就说近现代吧,因它的山重江绕的天险,无意间成为国之陪都,却招来日本人数年残酷狂轰滥炸,在废墟和血肉中它依旧傲然屹立,铸就中华脊梁,被颂为英雄城市;而这两三年,它又在有意无意间似是被强人绑架了般地呼风唤雨,招来众说纷纭,莫名其妙地有了强加的一些名堂。然而,一切都将会过去,风雨洗尘后它依然故我。

 

      我想,一座城市自有它运行的历史轨迹,并不会依别人意志为转变。山河护佑,风水古有,天势地利人和,相信它会继续谱写自己英雄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荐稿人:法学院 刘艳 2013-01-26   执行编辑:wdl  2013-01-26   责任编辑:lxl  2013-01-28

0
 

上一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回顾与欣赏(视频/PPS)
下一篇冰晶之瑰——微距镜头下的奇观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