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10-07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10月7日第1版 |
让“京片子”走进校园生活 |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阅读次数:8501
|
全国首部城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即将出版,文汇报专访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
全国首部城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即将出版,本报专访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
“家雀儿”“蝎拉虎子”“砸窑”……这些记录着很多北京人美好回忆的“京片子”,现在听到得越来越少,北京的孩子们日渐不识。据悉,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语言状况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将于近日出版,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宏志。他表示,“京片子”富含文化价值,尽管它的日渐式微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我们在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方面仍可有所作为,让“京片子”走入校园生活便是重要一环。
一句“真局气”难倒一大片学生
文汇报:“北京孩子不识京片子”具体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贺宏志:北京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所以现在北京中小学生很多已不是纯粹的北京人。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的子女、从外地考进北京的大学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者的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的子女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许多学校甚至以此为主体。我自己也是“移民”,在北京结婚生子,孩子也属于北京人。尽管他对北京这个城市很有感情,但对老北京的文化没有太多兴趣,这或许是一种典型现象。只有胡同、四合院里长大的北京孩子,因为家里的长辈老人还在说“京片子”,从小耳濡目染,还能听懂几句。
我们在编纂这份报告时收集了一些小故事,比如一位北师大二附中的老师带学生们去看老舍的话剧《茶馆》,里面提到一个词儿“真局气”,就是北京话里形容人仗义、不耍赖的意思。这样一句基础的“京片子”,老师问了一圈学生,居然没人能回答出准确的意思。土生土长的学生小冯告诉我们,他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做过一个“京片子测试”,一共18道题,朋友们只答对三道。他对我们说,尽管自己是北京人,但平时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京片子”,再这样下去,他们的下一代可能连听到“京片子”的机会都没有了。
开设方言课程是好的开始
文汇报:您认为该如何拯救日渐式微的北京话呢?
贺宏志: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方言逐渐退化是很难逆转的大趋势,不仅北京话如此,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方言都是如此。以发展的眼光看,即使同一地域,例如“吴侬软语”,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说法都完全不同,现在也不可能有人会说唐朝人说的话了。但即使不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京片子”也有其文化研究的价值,所以北京市语委建立了中国语言北京话资源库,邀请了一批纯正老北京发音的北京人,按照规范语法将北京话通过录音的方式留存下来。
想要尽可能久地延续方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我认为让方言走入校园生活是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同样是移民城市,上海在方言的使用和保护上做得要比北京好一些。上海市的语委、教委近年大力推行全市范围内的上海话水平测试,并在学校里开设了相关课程。根据上海市语委近年的数据,全市已有近300所中小学开设了各类上海话课程,开设率超过了25%。北京这两年也在部分学校开设了北京话的课程,
这些课上只说“京片子”。尽管目前还显得“势单力薄”,但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
要保护的不只是“京片子”
文汇报:作为全国第一部相关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还有哪些亮点内容?
贺宏志:除了“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和使用情况”“北京市小学生家庭语言规划状况”等与北京话相关的内容,《报告》中还有一部分专题,详细介绍了“老北京商业叫卖资源”“皇家园林楹联牌匾资源”“皇家园林清御制诗词资源”“北京话古诗文吟诵资源”等北京文化语言资源。
该《报告》还分门别类列举了208项北京市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大众化的相声,小众的数来宝、莲花落、天桥杂耍等。这些语言文化资源是老百姓喜欢的,是有味儿的,应该得到保护和开发,形成产业。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比如老北京的地名,市中心各条胡同的名字、由来、含义,老字号取名背后的文化底蕴等,我们都将其视为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应该得到保护和充分利用。
荐稿人:ffy 2016-10-07 执行编辑:lry 2016-10-07 责任编辑:lxl 2016-10-0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