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陈尚君教授,他是唐代文学研究的权威。陈尚君教授师从朱东润先生,朱先生提倡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陈尚君教授并没有像他的老师那样走上传记研究的道路,但是他借此进入唐代文学的长廊。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陈尚君教授是唐代文学的“户籍警”,他对唐代文学、对唐代诗人的创作和心路历程都有非常深入和独特的研究。我们掌声欢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全场鼓掌)
《登鹳鹊楼》不是王之涣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也难说是唐诗
各位读者下午好。
文化讲坛邀请我,告知主题是“传统里的诗与远方”,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题目——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回答可以如此地平庸而稳妥:很近,也很远。
说很近,大家都能接受。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几首唐诗,望子成龙的年轻父母大多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背唐诗。最近三十多年,更有过两次热潮,一次是三十多年前《唐诗鉴赏辞典》的热卖,再一次就是今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将不太适宜竞技的古典诗词做成老少咸宜的节目,值得为节目策划者、制作者和竞技者由衷点赞。
说很远,首先是时间,明年是唐王朝建立1400周年,我们知道那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不太了解的是那时士庶分明,文化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理论乏善可陈,思想多元,诗人大多自行其是,张扬傲兀;诗是全社会的共业,考进士靠它,人际应酬靠它,即便贵为宰相,每天还得陪着皇上做诗。陈伯海先生称唐朝为诗唐,我很赞成。
现场爆满,不少观众站着听完了本届文化讲坛
再次是现代人读过多少唐诗?清朝编《全唐诗》存唐诗约45000首,加上三百年来新发现的,目前接近55000首,但各种选本所收,大约不足千首。诗词大会涉及唐诗的程度,恕我直言,大约还不到《唐诗三百首》的一半,大量唐诗精品有待发掘推荐。
进一步问,我们现在读的都是唐诗吗?是艺术最好的唐诗吗?我们都读懂了吗?我想要提请各位注意,李白《静夜思》的通行文本是经过明代李攀龙所改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题目是明代杨慎所拟,《登鹳鹊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崔颢《黄鹤楼》首句肯定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明代妄人所改,“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南宋才出现,作者缺名,《全唐诗》和杜牧文集都不收,很难说是唐诗。这些均与通行常识相去很远。
诗歌艺术之优劣高下,可以见仁见智,但唐宋人和明清人阅读兴趣已经有很大不同却是事实。陈子昂的代表作,唐宋人推重的是《感遇》和《蓟丘览古》,“前不见古人”到明末方被提出。李白《静夜思》,唐宋时几乎无人称赞,那时更欣赏的是他的《玉阶怨》。
我们可以比读这两首诗:“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同样的作者,同样的月光,同样的思念,前者直奔主题,晓畅明白,后者则朦胧精致,晶莹富丽,要加上许多想象,方能理解是女子独立玉阶,怀想远人,直到夜深露重,浸湿罗袜,方退回室内,放下水精帘,隔帘望月,心潮难平。对环境之渲染,对情绪的表达,意境高雅,浑成含蓄,让人想象无穷。从艺术成就来说,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近代以来的认知,可以排除个人的偏颇或好恶,只能认为这是文化下移必须付出的代价。
至于诗意的理解,很少人理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的诗题是《春晚绝句》,主旨是伤春;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前两句写长安春景如画,好理解,后两句今人能读出对豪家的讥讽,真是匪夷所思。其实此诗曾获德宗皇帝赞赏,所写是皇恩浩荡,润物无声般地进入千家万户,是很高妙的颂德。
由此而言,多读唐诗,读好唐诗,读懂唐诗,真的还离我们很远。
老杜以巨大的创造力穷尽汉语诗歌的变化法门,真是了不起
我还想特别强调,阅读唐诗,更应该理解唐诗为何而作,唐诗人要在诗里表达什么,唐诗各大家有哪些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艺术上各有哪些追求,唐诗对今人美化生活、陶冶心灵,乃至新旧诗的写作,又有哪些启示意义。
在这里,我想挑选三个关键词来作出解释。三个词是:声律,骨气,兴象。
声律是唐诗的形式要求,也是唐诗最华丽的衮服,包含好几层意思:
一是四声区分和韵书成立、韵部区分,根据中古字词读音长短缓促的变化,区分四声平仄,造成诗歌音节变化方面的韵律谐美;
二是近体诗格律形式之完成,其中包括以律诗为代表的粘对规则之完成,声病、句式、体势、拗救等规范之成立,使唐诗能够继承前代而具有自己独特之面目;
三是对辞章、典故、对偶的极度讲究。六朝诗文讲究骈俪辞采,批评者认为过分流于形式,其实唐人依旧讲究这些,但出于真情实感和高妙的艺术体悟,达到了新境界。
这些在唐人属于常识。你要写诗,就必须掌握声韵,讲究辞采,变化典故,驾驭章句,否则就要闹笑话。今人读诗,当然也应适度对此有所理解。如果要想成为旧体诗人,就要有更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宋元以后,北方官话成立,入声派入三声,入声在南方方言中还保留,北方人就难以理解,对此上海方言有其优势。对仗尤其可以看到唐人玩弄汉字魔方的卓越能力,我在学校特别建议学生从杜甫读起。老杜生计虽然始终艰难,但以巨大的创造力穷尽汉语诗歌的变化法门,改写千年诗史,真是了不起,我这里特别引了几个例子——工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流水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借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至于句法,我想特别提请注意文言、古诗有它独特的规律,写诗的人要特别细心地体会,写新诗的人也要有旧诗的积累。白话诗是胡适提倡的,读他早年的留学日记,可知他在先前已经写过大量旧体诗词。前些时候微信热传叶圣陶执笔的国文课文:“三只牛在吃草,一只羊在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在看花。”明白如此,这只看花的羊就是诗人,它的心中有远方。(全场笑)叶圣陶先生同时在编《十三经索引》,不知者以为他率而写就,理解的应该知道他有多么深厚的传统积累,方能写出这几句“呆萌”的白话课文。
好的诗歌必须有强烈的人生追求、社会关怀和情感寄托
骨气是陈子昂特别提倡的诗歌追求,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有强烈的人生追求、社会关怀和情感寄托,不能单纯地讲究辞章华美和技巧纯熟,后来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对此坚守不移,盛唐各大家尤其如此。在陈子昂的表述中,自己得不到有力者的赏识,如同深林中的香花,“岁华尽揺落,芳意竟何成”,很怕会自生自灭。
郭元振的《古剑歌》曾得到武后(俗称武则天)的赞赏,他感愤百炼而成的龙泉剑被弃掷路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表达的是人生的进取精神,英雄不能被埋没。高适既感慨世无平原君之重才,“未知肝胆向谁是”,个人的才略得不到赏识。盛唐诗人几乎人人都感到自己是王佐之才,个性张扬,刻意进取,李白尤甚,至于实际能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即便平和如孟浩然,读他的诗《晩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也是力度十足,感情充沛,将对庐山的礼敬,对慧远大师的向往,强烈写出,末句更余味悠远。至于李白、杜甫的胸襟气象,更为大家熟悉,这里不说了。
我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曾说,魏晋人没有定格,各有个性,宋以后人太多定格,缺乏个性。原因是理学家作了太多道德伦理的规定,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唐人个性张扬,各成面貌,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亲切体会。
唐诗居百代之中,继往开来,成就登峰造极,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兴象是盛唐著名诗选家殷璠特别表彰的,认为诗歌要有形象化的描写,无论写景写物,都应有寄意,能引人回味,后来司空图将其概括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代严羽概括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王士禛概括为“神韵”,都是一个意思。王维最是个中高手,他几乎把音乐、绘画、佛理、诗歌融为一体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有的意思比较显豁,比如王维写《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辋川修禅生活,看到木槿花朝开夜落,摘下一片带露的葵叶,体悟生命之短暂和自然之永恒。
再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几帧画面,完全不着议论,但传达的信息极其丰富。内心平静,能够听到桂花落地之声,夜晚寂静,更感到天地开阔,深夜月出,惊起林中栖鸟,鸣响春涧,打破夜的宁静。这里包含色与空、动与静的复杂哲理,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鸟鸣春涧之动是要写出永恒的静,至于时令在秋还是春,二十字中出现两个“春”,作者以出世之姿,完全不在意。
唐诗中类似作品很多,比如说刘禹锡的《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一方明月真是给人回味无穷。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是值得回味的作品。
以上特别举一些唐诗中有名而不是所有人熟悉的例子,说明唐诗之精华所在。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是讲究感情表达的含蓄内敛,诗意表述的真挚深沉,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唐诗也是如此。唐诗居百代之中,继往开来,成就登峰造极,值得我们仔细体会。我特别希望,阅读唐诗要能够体会不同作者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造诣,体会唐诗的精妙艺术与人生感悟,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日积月累,不会吟诗也会吟了。
走近唐诗很容易,即便专门一些的知识传授,其实一节课也可以说完,至于要真正成为唐诗专门家,大约一辈子还不够。明年是我读研,也就是走向唐诗专业研究道路四十周年,虽然没有像样的成绩,但至今仍然沉浸其间而乐此不疲。我也愿意在此向各位报告,我现在的工作是重新写定全部唐诗文本,也就是完成《全唐诗》的新本,希望一两年内可以完成,到时奉呈给各位审读请教。(全场鼓掌)
最后,录一首唐人写给董卿的诗,表达我对董女士的敬意。这首诗是张蠙的诗 《送董卿赴台州》(全场大笑、鼓掌):“九陌除书出,寻僧问海城。家从中路挈,吏隔数州迎。夜蚌侵灯影,春禽杂橹声。开图见异迹,思上石桥行。”(岫庐丛书本《张蠙诗集》、《全唐诗》卷七○二)这个是送董卿去台州做官的。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8月25日第10版)
荐稿人:ffy 2017-08-25 执行编辑:lry 2017-08-25 责任编辑:lxl 2017-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