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7-06 【编辑录入:ltdltd

毋忘历史 自强不息
  阅读次数:58081

推荐者按:  2009年7月25日是爱国将领沈寿昌血洒海疆,为国壮烈捐躯115周年忌日,特推荐此文以纪念!

 

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

沈寿昌墓址纪念碑碑文

 

沈寿昌雕像

 


 

铁甲快船济远号

 

沈寿昌(1863~1894)字清河,江苏省上海县洋泾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清末北洋海军爱国将领。

沈寿昌聪颖好学,少怀大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选为出洋幼童,随容闳赴美国留学。入康涅狄格州克乃威大学攻读理化,与詹天佑等一百二十人同为中国首批官派留美生。清光绪七年(1881年)沈寿昌奉调回国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至北洋海军服役。积功升署中军左营都司,擢济远舰帮带兼领大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济远舰执行军务后返航,于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域遭日本舰队围攻,甲午战争爆发。沈寿昌忠于职守,立于望台指挥发炮,击伤日舰两艘。战酣时望台中炮,沈寿昌头被击裂,当即阵亡,年仅三十二岁。

沈寿昌久役军中,婚后无嗣,但常致家书与其弟,勉其上进,“储才以为国用”。沈寿昌殉国后,清政府嘉其忠勇,追授副将衔。将灵榇运回,葬于江苏省嘉定县三千里村附近(今属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平整土地,移其遗骸至此深埋。

今年适值沈寿昌诞辰135周年,特敬立是碑,以资纪念,并籍之激励后人踵武前贤,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一九九七年)

(全文转自《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沈寿昌墓址纪念碑位于上海市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园内。

 



 

立于上海市真南路同济大学沪西校园内的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立于上海市真南路同济大学沪西校园内的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立于上海市真南路同济大学沪西校园内的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立于上海市真南路同济大学沪西校园内的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附录:甲午战争(丰岛海战, 大东沟海战, 威海卫之战)简介


链接:上海市普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甲午战争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行产业革命。日本统治集团认为,只有通过军事侵略争夺殖民地,扩大市场,掠夺资源,才能为经济扩张开辟道路。于是,就把地大物博、软弱落后的中国作为它的主要侵略对象,并把朝鲜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1890年,任日本内阁首相的出县有朋在“施政演说”中公然抛出“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煽动战争狂热,说日本“人口过多”,必须“夺取殖民地”,制造侵略扩张舆论。

日本先把大批军队开到朝鲜,占领了仁川和汉城。到6月底,日本派到朝鲜的兵力已达1万名左右。接着攻入朝鲜王宫,劫虏国王李熙,另立全宏集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牙山口外偷袭中国"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日用兵示意图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丰岛海面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丰岛海战),打响了甲午战争第一枪。战争爆发以后,朝鲜半岛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也就面临着相同的任务:争夺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西部的制海权。

 

大东沟海战

 

 


 

甲午海战示意图

 

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总共主力舰12艘、炮舰2艘、鱼雷艇4艘,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轮船运载的陆军。17日,北洋水师护送的运兵船卸载完毕。10时半,舰队操练结束。镇远舰的哨兵发现敌舰,立即下达战斗准备。舰队呈楔形前进。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定远发炮射击。日军十二艘军舰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在这场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战舰,其它各舰也都重伤。从此只能藏身于威海卫,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威海卫之战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城湾登陆,从后路攻击北洋水师的最后基地——威海卫威海卫之战)。同时,联合舰队也试图从正面进攻,在为北洋水师和要塞炮所击退之后,在海战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鱼雷艇夜袭战,击毁击沉了多艘北洋水师战舰,曾令日军畏如虎豹的定远,也中鱼雷搁浅。2月17日,走投无路的北洋水师交出全部战舰,向联合舰队投降。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求和告终。

(以上《甲午战争简介》转自2009-7-6,http://baike.baidu.com/view/1168802.htm)


 

荐稿人:124 2009-7-6  执行编辑:lry 2009-7-7  责任编辑:wdl 2009-7-7

0
 

上一篇天安门见证
下一篇为了永久的不悔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