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2-09-0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2年4月7日第20版 |
深情的讲述 |
——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的历史意蕴 |
作者:卢 洁
阅读次数:10750
|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联合出品的3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前不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该片以新的视角回顾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来的故事,阐释延安精神及其在今天的发扬光大。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让很多观众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获益良多。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回复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老乡”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我们,从延安走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奋斗史,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和延安精神。 纪录片以《脊梁》《求是》《为民》3个专题展开。《脊梁》以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的镜头开始,回溯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脊梁》反映的是历史的纵贯线,那么,第二集《求是》和第三集《为民》则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13年是如何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求是》重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为民》则进一步展开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主题。 《我们,从延安走来》故事鲜活、真实感人,运用海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努力创造文献纪录片的精品之作。纪录片采访86位历史亲历者,采用文献档案44条、视频资料349条、历史照片400余张。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群耄耋当事人的倾情讲述,再现和还原延安的历史现场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很多影像资料非常珍贵,看后令人动容。比如,当年目睹“衣衫褴褛”的红军进入陕北的吴起镇娃娃,回忆对红军的“第一印象”是“纪律”。比如,当时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为解决老家80岁生母和养母的“饿饭”问题,不得不写信求助四川好友戴与龄,请他为自己捐200元,因为“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上,由230名将军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合唱团,用歌声抒发当年救亡图存、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传唱理想不灭、信念不止和永远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些细节,展现了文献纪录片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我们,从延安走来》表达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现实启示意义。80多年前的延安故事,为什么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3集文献纪录片,一头承载着历史,另一头指向未来。从延安整风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到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纪录片所呈现的这段历史深刻表明,理论创新成果和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十分重要,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从延安走来》通过深情讲述延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 荐稿人:xscclf 2022-09-06 执行编辑:xscclf 2022-09-06 责任编辑:ych 2022-09-0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