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5-0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4日第1版

五四薪火相传 育人使命在肩
北京大学牢记嘱托,紧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作者:中国教育报融媒体报道组  阅读次数:10257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中)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jpg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中)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时间标注新时代的方位,用足迹刻录新征程的荣光。今天起,本报推出“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专栏,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回访那些第一时间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亲历者,全面反映教育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真切表达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切期盼。敬请关注!

 

  时间:2018年5月2日 地点:北京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队伍。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五月,鲜花盛开的季节,青春绽放的时光。

  1919年5月4日,热血沸腾的爱国学子从北大红楼出发,发起了影响中国命运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精神则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当一所大学穿越三个世纪的历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无数师生以青春奋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在这个美丽校园里所看到的,不仅是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更是为党育人的时代答卷。


16_2110841034_b.jpg


  一心向党,擦亮中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


  春天的燕园,湖光塔影,绿树婆娑。走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醒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北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1992年成立了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情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十分激动。在他看来,这一重要讲话,穿过历史的尘埃,响彻神州大地,指引着北大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北大持续扎实推进“马藏工程”——

  2015年,北大启动《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旨在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进行汇集与编纂。这项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非常有意义”的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目前已出版4部12卷,共800多万字。

  “这项工作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文本成果中,还将反映在后续的研究成果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藏》主编顾海良表示,整个编纂过程力求突出思想性、全面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规范、学术学理、学术风格等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学术水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北大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

  在北大,有一门1学分的思政实践课。别看学分少,它却凝聚着众多教师的智慧与努力,带着全校学生的视野越过大学围墙,关注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脱贫一线、万里边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思政实践课助教韩如冰表示,上完这堂“大思政课”,许多学生怀着赤诚之心,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北大引导学子在基层践行五四精神——

  “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北大学子叶山·叶尔布拉提在本科毕业后,曾扎根天山脚下支教一年,如今硕士学成,又立志奔赴西北边疆。近年来,许多像叶山·叶尔布拉提一样的北大学子响应号召,踊跃到基层书写滚烫的青春,把“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转化为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核,全校选调3000多人。

  “选择奋斗在祖国的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就是在传承北大人最值得自豪的薪火,就是在坚守北大人的初心使命。相信你们一定能像北大的先辈那样,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干出一番事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说。


  一以贯之,铸造“经师”“人师”相统一的教师队伍


  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未名湖畔博雅塔旁,师者力量生生不息,点滴入海,汇聚成中国教育的磅礴力量。

  百廿风雨,大师辈出。历史上,北大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大家,他们与人民同舟共济,与祖国同频共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继往开来,不辱使命。近年来,于敏、屠呦呦、钟南山等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13名北大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名北大人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北大教师队伍不断书写新的荣耀。

  海纳百川,剑指一流。为了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北大为他们提供了先进平台,赋予了探索空间,创造出更多的“源泉活水”。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北大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联合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呼出鼓励之声。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广大教师而言,育人的根本就在于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北大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在燕园,有一位人气爆棚的“主播”——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平日里,他的课可谓“一座难求”。疫情暴发之初,到北美探亲的阎教授暂时无法回国,年近七旬的他克服13小时时差、跨越1.4万公里,开展“硬核”在线历史教学。排除万难,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研,这便是北大教师的决心。

  在燕园,有一个特殊的班级——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它由9名来自不同院系和年级学生组成,又称“林毅夫班”。捧起2021年度教学大师奖,林毅夫教授说:“做教师分内的事和高兴的事而能获奖,奖励的不只是我个人,而是我从事的教育事业。”即使功成名就,仍要坚守讲台,这便是北大教师的初心。

  在燕园,还有一堂红色的“必修课”——入职第一课。北大通过党委讲座、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研修,帮助新任教职工擦亮一抹红色,将个人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大先生。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北大教师的恒心。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铸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百余年来北大一以贯之的基础工程,这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往无前,全方位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从年轻走向衰老,自然的规律,细胞的命运。如何逆转这一“生命时钟”,是科学界和医学界的长期难题。今年4月13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重磅论文,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为我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4年前的春天,在北大金光生命科学大楼一层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了邓宏魁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干细胞技术等科研装置和实物模型,强调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近年来,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步走向临床转化,并通过科教融合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邓宏魁告诉记者,该项研究为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邓宏魁的故事只是北大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大坚持固本强基,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培养能力,强调守正创新,着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但走向世界必须了解世界。2018年,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揭牌,整合全校学术力量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着力打造“精攻一个领域、身怀多项技能”的通才,为国家发展献智献力。面对记者的镜头,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激动地说:“我们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您牵挂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研究范式!”

  ——中国正在创造奇迹,但创造奇迹需要文化自信。2020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党委书记讲党课”,该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以学术讲政治,用研究讲党课,为全体本研新生带来了主题为《中国经济双循环:在中美大变局中开新局》的报告。“涵养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以文化自信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我们义不容辞。”余淼杰说。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对于这一根本问题,北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传递五四精神薪火,勇担为党育人使命,紧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未来,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北大人的新贡献。”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说。

  (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刘琴 张欣 高众 项佳楚)

    关注公众号1.jpg          


荐稿人:ffy 2022-05-04  执行编辑:ffy 2022-05-04  责任编辑:xwf 2022-05-04

0
 

上一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篇勇攀锂电核心技术科研高峰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