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1-0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1月9日第8版

虫,也曾风光过
作者:严 修  阅读次数:1443

123.jpg


  如今,虫的名声不佳。

  蚊虫、蛀虫、蛆虫、臭虫、螨虫、血吸虫、寄生虫等等,都是让人讨厌的东西。

  拿虫来形容一些人——懒虫、网虫、糊涂虫、应声虫、小爬虫、可怜虫、跟屁虫等等,全是令人鄙夷的负面形象。

  在鲁迅《阿Q正传》里,阿Q被人打时,便自轻自贱地求饶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自认为虫,就算是彻底地跪下了。(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今浙西或谓虫为虫豸。”)

  然而古时虫的地位并非如此低贱卑微,也曾阔气过,风光过。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大虫”是什么?凶猛的老虎也。

  老虎是虫,高贵的龙也是虫。《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必杀人。”

  不但虎是虫、龙是虫,万物之灵的人也是虫,而且有个雅号叫“倮虫”。

  虫的繁体字是蟲,从三虫,是个繁荣昌盛的群体,是个“大家族”。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大戴礼记》的最后一章《易本命》,在结尾处又强调说: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人称倮虫,倮同裸,因为人没有毛、羽、鳞、甲,如果没有衣服掩盖,是赤条条全身裸露的,因而称为“倮虫”。

  由此可见,虫的本义包含了一切动物,所以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虫者,蠕动之总名。”

  后来,虫的词义慢慢缩小了,有些“高大上”虫,不甘与蚊蝇臭虫之流为伍,纷纷离群,把虫的地盘全都让给了小昆虫。现在通行的辞书《辞海》《辞源》,对虫的释义,第一义项是“昆虫类的通称”,第二义项是“泛指动物”。《现代汉语词典》对虫的释义,第一义项是“虫子”,第二义项是“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这些释义,正确反映了虫之词义的发展变化。

  虫在当初风光的时候,地位很高,名气大得很。

  远古时,生产力低下,许多强大凶猛的巨虫,如虎、豹、熊、蛟龙、雄鹰等等,令人生畏,进而产生崇拜。许多部落以巨虫为图腾,作为部落的标志和徽号,加以顶礼膜拜,祈求护佑,甚至认为该部落就是此巨虫的后裔。

  我们常自称是“龙的传人”,可是龙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学者认为,龙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的想象之物。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曾说:“(龙是)因部落兼并而产生的混合图腾。”此说甚是。

  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共同信仰熊图腾,说明他们是同源的,是由一个氏族分化出来的。鄂伦春族称熊为“老爷子”“爷爷”“舅舅”。鄂温克族称公熊为“祖父”,称母熊为“祖母”。赫哲族称熊为“老年人”“长者”。他们打死熊时,不说“打死了”,而说“可怜我了”。因为生活贫困,不得已要以熊肉来充饥,所以要祈求熊的“可怜”。说熊死是“睡着了”。猎到熊之后,把头取下实行风葬,并要向熊磕头,求其宽恕和保佑。在驮运熊皮、熊肉时要边走边哭泣。(据宋兆麟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

  古时许多部落、民族的名称,常与虫(即动物)有关,这也是图腾崇拜的表现。

  《说文解字》:“羌:西戎,羊种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

  这里对“闽”“貉”两族略作说明。

  现在闽是福建的简称,古时闽为居住福建地区的百越族的部落名。《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东方貉”指东北地区的貉人。貉人又称貊人,即高句骊。豸与虫是同义词。《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邢昺疏:“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虫。”《说文解字》也说:“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段玉裁注:“有举浑言以包析言者,有举析言以包浑言者。此虫豸析言以包浑言也。”

  《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豸+区)、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冒看这段叙述,也许觉得有些荒诞,黄帝成了马戏团的驯兽师。其实,这里的许多动物,是参战部落的图腾,是各个部落兵团的番号。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仍爱用虎、豹、狼、龙、鹰之类的凶猛禽兽作为部队的番号,这大约也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古时,以动物做图腾的遗迹,还留存在中国人的姓氏上。查阅《百家姓》,其中有马、凤、熊、骆、羊、龙、牛、燕、鱼、夔(音魁,古代传说中似龙的独脚怪兽)等等,这些姓氏,都与远古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

  写到这里,就想到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

  《说文解字》说:“禹:虫也。”段玉裁注:“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意。”顾颉刚先生可能受其启发,写了一篇《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载于1923年《读书杂志》第9期,后收入《古史辨》第一册)。该文认为,禹的形象与九鼎有关,禹可能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此文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

  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禹是伟大的圣王已成古今共识。顾颉刚现在竟然说禹是动物,故而群起而攻之。刘掞藜、胡堇人、柳诒徵等学者骂他是“说文迷”。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在多次演讲中说,“顾颉刚说大禹王是一条虫呢”,以此来嘲笑贬损顾颉刚。

  对顾颉刚攻击最尖酸、影响也最大的,大概要算鲁迅。

  鲁迅在小说《理水》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的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理水》中的这段描写很生动。这个“学者”有口吃和酒糟鼻的生理特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影射谁。

  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史观和“古史层累说”是有进步意义的,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促进了古史的深入研究。但他否定夏朝开国之君大禹的存在,走得太远,人们难以接受。

  禹,究竟是虫还是夏王,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虫与夏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用图腾崇拜说和词义引申说,来加以解释,可以融通双方的矛盾。我想指出三点:

  一,禹的本义是虫。诚如顾颉刚所考证的,是蜥蜴、螭(传说中的独角龙)之类的巨虫。

  二,禹虫被某部落尊敬为图腾,此时禹的词义引申了,成了某部落的集体公名。

  三,禹又称大禹,即禹部落的“大者”,也就是禹部落领袖,后来成为夏王。禹由部落的公名,演化为部落领袖的专名。这是禹的词义又一次引申。

  可见,禹的词义,由虫引申为部落图腾,再引申为部落领袖的专名,是合理的,是合乎逻辑的。

  由大禹我又想到了蚩尤。“九黎之君”蚩尤,是比大禹更早的传说中的人物,是九黎族部落联盟盟主。蚩尤与黄帝、炎帝在中原争霸,在涿鹿(今属河北)之战中,黄帝、炎帝的联军打败了蚩尤。现在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实际上也是蚩尤子孙。黄帝、炎帝、蚩尤都是中华民族的先祖,都是古史中的英雄人物,不过黄帝炎帝是胜利的英雄,而蚩尤是失败的英雄。

  蚩尤的名字很有趣,也与虫有关。《说文解字》说:“蚩:虫也,从虫,之声。”(虫上面的(屮+一),是之的篆体古字。)尤,意为特异的,突出的,出类拔萃的。蚩尤的名字,含意是:以蚩为图腾的部落里的杰出人物,也就是蚩部落的领袖。

  上古传说中的蚩尤、大禹,是部落的领袖、君王,竟然以虫为名,可见虫在古时确实风光过,光彩过。

  我并不是在为虫涂脂抹粉、歌功颂德,而是因为同情,为虫说几句公道话。虫本是“乾坤之美类”,一些害虫败坏了群体的嘉名,俗语云:“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希望客观地说说虫的光荣“家世”,能为被污名化的虫,挽回一点颜面。



荐稿人:ffy 2024-01-09 执行编辑:lyh 2024-01-09 责任编辑:wls 2024-01-10

0
 

上一篇《茶经》:人在草木中,焉能不知茶
下一篇去上海自然博物馆“与龙共舞”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