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3-14 【编辑录入:wls】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 2024年3月8日16版)

惊 蛰
作者:董婧宸  阅读次数:1176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紧跟着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随着土地解冻,雨水滋润,春雷始震,动物从漫长的冬眠之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


  追溯早期的汉字,“惊”和“蛰”都是形声字,在它们各自的义符和声符里,寓含着古人的生活经验。


  惊,古代写作“驚”,《说文解字》:“惊,马骇也。从马,敬声。”在汉字中,“惊(驚)、骇”二字皆以“马”为义符,本义是指马受到惊骇而狂奔,引申指惊惧,也可指使人受到惊吓。早期汉字中,“惊”之所以取“马”为义符,反映出造字时对心理动词的独特取象:象形、指事、会意这些形象可感的造字方法,很难为丰富而又细微的心理情绪造字。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先民认为,“心”是思考的器官,故汉字中绝大部分和心理有关的字,是取“心”为义符的形声字。同时,汉字中也有一小部分和心理有关的字,是取和动物有关的义符的形声字。比如“惊、骇”以马为义符,就体现出了古人对马匹状态的观察;“猜、狂、狷”以犬为义符,记录了猜疑、骄狂、狷介等心理,又反映出古人对狗之天性的理解。“惊”的声符是“敬”,敬、警、惊等词同源,词源意义是一瞬之间的震动——敬,是心头肃然的震动;警,是言语警戒的触动;惊,既是内在心理的震动,又表现为言谈举止的惊动。


  蛰,《说文解字》:“蛰,藏也。”“蛰”的本义,指动物冬眠,而它的特点,也蕴含在汉字部首和汉语词源中:“蛰”的义符是“虫”,在古代,“虫”是宽泛的总名,可以包括鸟兽虫鱼等不同门类的动物,而“蛰”字从“虫”,正与古人观察到许多动物有冬眠习惯有关。“蛰”的声符是“执”,垫和蛰等词同源,词源意义是沉潜在下——垫,是地势低洼,处于下陷之处;蛰,是寒冬凛冽,动物潜藏在洞穴和土地深处冬眠,为来年的活动积蓄力量。


  顾名思义,惊蛰就是惊醒了冬眠蛰居的动物。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名字:它既展现出“惊”之迅速、突然,又勾连起“蛰”之潜藏、蛰伏。是谁,迅疾而突然地唤醒了蛰伏在大地中的动物们呢?是阵阵春雷。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到了春雷和惊蛰之间的联系,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有“雷惊蛰”的记载,《月令》中也有“雷乃发声,始震雷,蛰虫咸动,启户而出也”的描写,道出了春雷和惊醒蛰虫的物候关联。


  惊蛰是春光美好的时节。在尘封千年的敦煌石窟里,有一组托名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其中《惊蛰二月节》中说:“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大自然正徐徐展开它的美丽画卷。

惊蛰也是忙碌开始的时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草长莺飞,田家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惊蛰更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春雷声声,唤醒了冬眠的动物,也唤醒了我们心中潜藏的干劲。让我们昂扬振奋,砥砺前行吧!

  (作者:董婧宸,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教授)



荐稿人:wls 2024-03-14  执行编辑:wls 2024-03-14  责任编辑:lyh 2024-03-14


0
 

上一篇“龙凤呈祥”与中华文化
下一篇“时光飞逝”是怎么一回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