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3-14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4年1月8日第12版

“时光飞逝”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薇 .  阅读次数:1869

时间-1.jpg

  想让时间慢下来,可以适当跳出既定的轨道,制造更多的“刻骨铭心”。 AI制图


  不知不觉,新的一年又到来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这句话形容时间的流逝,感慨世事变化之快。日升月落、寒来暑往,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有自己的逻辑。时间是怎样诗意般的存在?从科学认知来看,时间的流逝又讲述了哪些规律?

  对时间的浪漫表达

  时间是什么?它是个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认为,中国人的时间感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都经历了自然时间向社会时间的转变。但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生活,使得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着浓厚的自然性特点。
  我们对季节岁时的感觉特别强烈。比如,中国自古就有一套独特的岁时体系,对应一年四季的季节生活。而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的产生顺序跟人类认识天体的顺序有很大关系。
  首先认识的是太阳。“天”就是人类对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出现”形成的认识。所以一天也叫一日。
  再后来,根据结绳记事又创造了“年”的概念。什么是一年?甲骨文中,“年”就是“上禾下人”,寓意人们从播种禾谷到成熟收割,在时间范畴上一个季节的轮回,周而复始。
  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有着浪漫的表达。一年被分为四季,每一季都有诗意的指代。比如,春天叫“芳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夏天是“蕃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天为“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冬天有“雪落”,“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人们在观月、赏月中又发现了月有阴晴圆缺,以月相周期的变化开启了月份之名。12个月又像一个轮回,循环往复中见证时间的流逝。一月正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一直到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每个月都以自然界的代表物来“冠名”。
  时间悄无声息。为了计算时间的流逝,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四代计时器——日晷、沙漏、机械钟、石英钟。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用“寸”来计量,起源于日晷计时仪器。“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我们现在还会用“时光如梭”来形容时间的飞逝,这也和中国过去的农耕社会相关。“梭”是织布机中牵引线团的织具,老百姓便用“穿梭”比喻频繁、迅速地运行,光阴的流逝就像织布机上梭的速度一样快。

  时间感受可以被定义

  人们对时间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1962年,法国地质学家迈克尔·斯佛尔进行了一次关于时间的实验。他想知道,如果与太阳隔绝,身处黑暗中,是否能忘却时间。
  他在法国南部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地下冰川。他计划花两个月的时间像动物一样生活,没有阳光,与世隔绝。最后得出结论:当人置于隔绝阳光的环境中,会感觉时间变得更慢了。
  在我们的主观经验中,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它被“拉长”了,让我们感觉度日如年;有时它又被“压缩”了,使人感慨时光飞逝。
  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在经历时间的过程中,会对时间进行“塑性”。时间过得快与慢,取决于我们的喜怒哀乐。大家或许会有共同的感受:当我们聆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电影时,觉得美好的时光过得很快;而当我们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或者情绪处于愤怒、焦虑、恐惧等状态时,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度日如年。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测量出的时间范畴是主观的,尽管大脑能感知时间并控制我们的行为,但大脑关注的是自身的运转。从人类感知的角度来看,时间就是大脑在自说自话。
  美国科普作家艾伦·柏狄克认为,人类在身体上也会对一天24小时的周期有着模糊的同步感受,基于时间,生命体都会产生“生物钟”。他总结了人体生物钟的一些客观特性。
  比如,人在早晨时痛感最迟钝,因此最适合做口腔手术;人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率在下午3点左右处于最佳状态;下午5点到6点,是心脏最强劲、肌肉最有力的时刻;人的皮肤细胞在夜晚至凌晨4点分裂速度最快;男人的胡须日间的生长速度要快于夜间,所以晚上剃须,效果会延长到第二天。

  “留住”时间需要这么做

  对于时间的感知,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为什么我们对青春时光的记忆,比其他时期的更加清晰?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记忆中来自15岁—25岁之间发生的事占据了大多数?比如童年的旅游经历、中学时购入第一辆自行车、第一次考试考砸了、第一次收到工作录用信等,这些记忆特别深刻。而到四五十岁之后,却很难再对生活中的琐事或习以为常的事有深刻印象。
  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一些实验提出了“怀旧性记忆上涨”的概念,用来解释为何一段既定的时间会在过去显得更长。
  “怀旧性记忆上涨”的关键词是新鲜感。一个人在青春期和成年之初,大脑会经历一段特殊的发育时期。因此,大脑在这段时期非常高效,在此期间产生的经历会形成强烈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生活趋向稳定,新鲜的人生体验变少了,也就很少在意当下的经历。
  所以,读书时常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但工作之后,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一眨眼好几年就过去了。
  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假期悖论”的概念。她说,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删减重复、单调的记忆,而优先记住高峰体验。
  她建议,如果想要尽可能地“留住”时间,在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多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给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当然,这些改变也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上班走一条没走过的路线,尝试一些新鲜而又力所能及的运动,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学习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等。总之,想让时间慢下来,可以适当跳出既定的轨道,制造更多的“刻骨铭心”。




荐稿人:xscclf 2024-03-14  执行编辑:lyh 2024-03-15  责任编辑:wls 2024-03-24

0
 

上一篇惊 蛰
下一篇清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