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0年4月29日第15版 |
华益慰——救死扶伤 战斗终生 |
作者:陈辉
阅读次数:1538
|
“把命交给您,我放心!”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在去世之前,经常听到患者这样说。华益慰是天津人,1953年入伍,参加过支援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普外专业组成员,被原北京军区评为“育才有功专家”。 56年来,华益慰一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在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小儿普外和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军内外普通外科界享有很高声誉。 华益慰对技术精益求精,医术高超。据统计,他几十年上万台手术,无一例事故和差错。查阅他的手术记录,绝大多数都是患者的点名手术。在外科界,华益慰以手术精巧细腻而著称,无论是多么复杂疑难的手术,他都能做到沉稳操作、层次分明、科学处置。 华益慰廉洁行医,两袖清风。他是军内外有名的“华一刀”,一辈子没有拿过一个红包。 在华益慰眼里,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地位高下之别。不管是农民还是高级干部,不管是战士还是将军,华益慰都一视同仁,用心诊疗。许多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常常在下班和节假日时间登门就医,他就在家中挤出一间9平方米小屋作为家庭义务诊所,房间中最醒目的是一幅白求恩弯腰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照片。 华益慰退休后,仍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每年亲自做手术百余例。73岁时,他忍着胃癌病痛为一位患者成功做了甲状腺瘤手术,累倒在手术台前。他留下遗嘱:“死后尸体解剖,对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以保留,不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 2006年8月12日,华益慰病逝。社会各界和无数患者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和不同形式,表达了对他的敬重和爱戴之情。 华益慰2次荣立三等功,30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优质服务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当选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心系患者 忘了自己 《人民日报》记者 王昊男 从医56年,救治上万名患者,几乎每台手术都是精品,人们称他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年过七旬仍战斗在临床一线,患晚期胃癌住院前一天还工作在手术台旁,在他心中“只有病人没有自己”;不留遗体不留骨灰,病危之际他立下“自愿捐献遗体”的遗嘱——华益慰,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医学事业。 一名部队退休干部患了胃癌,4/5的胃被切除,华益慰施行“荷包式缝合术”,几个月后复查,胃镜探头竟看不到接缝;一个外地进京求医的患者,做消化道梗阻手术,关闭腹腔前,华益慰反复检查,竟然在其它部位发现了米粒大小的肿瘤……华益慰认为:“医生就应该用‘心’为病人治病,处处为他们着想。” 1998年,华益慰退休返聘为医院专家组成员,但他仍旧坚持在一线,每年要做100多例手术。为了让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能看上病,他就利用早晚休息的时间,在家里接待病人。 “做医生啊,除非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这是华益慰说过的话,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2005年7月25日,已经感到身体不适的华益慰,依然早早来到手术室,坚持为63岁的杨华做甲状腺肿物切除术。谁承想,这竟是他做的最后一台手术。第二天,华益慰便住进了医院。8天后,他被诊断为胃癌晚期,进行了全胃切除。 即便躺在病床上,华益慰的心里装的还是病人,还是医学事业。“我这个病很特殊,死后一定要做尸体解剖,看能不能有所发现,以供后人借鉴。”他用微弱的声音与同事交流并把妻儿叫到床前,立下遗嘱“自愿捐献遗体”。 一本特殊的存折,至今保留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那是一名叫张秋海的患者,以纪念品的名义硬塞给华益慰的1000元钱。从未收过“红包”的华益慰退送无门,只能以患者的名义存进了银行,这一存就是9年。几经周折,在华益慰患病之际,妻子张燕容终于找到了这名患者,“这是老华最后一个心愿。” “我这一辈子做医生,就想当个好医生,做一个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受病人信任的医生,这就是最幸福的事。”华益慰朴实的话语,蕴含无穷的力量。 华益慰去世后,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几经改革,现重新组建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虽然单位的名称变了,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每年都会响起庄严的誓词。在抢险救灾现场,在偏远的边疆哨所,总能见到“华益慰医疗队”的忙碌身影。 荐稿人:xscclf 2021-05-22 执行编辑:xscclf 2021-05-22 责任编辑:zjy 2021-05-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