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4-11-0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浙江 2024年10月26日 |
井冈兰 |
作者:杨晓光
阅读次数:139
|
伍若兰塑像 作者供图
井冈山,这座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神圣之地,承载了无数英勇烈士的奋斗与牺牲。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中,一尊红军女战士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她,正是共和国元帅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身着红军军装,英姿勃发,面容刚毅而又不失温柔。她的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斗志,双眼凝视远方,满溢着对革命的忠诚与对未来的希冀。井冈山的山峦叠翠、水波荡漾,都见证了伍若兰与朱德并肩、共度峥嵘岁月的壮丽篇章。 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明媚早春,井冈山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他就是开国元帅朱德。尽管时光已流转三十四载,但他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厚意依旧如初。此行,他有着一个特别的愿望——前往一个叫做兰花坪的地方,寻找那些他曾深深爱过的兰花。尽管山路蜿蜒崎岖、交通不便,但朱德元帅依然坚定地拄着拐杖,踏上了这片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在他心中,兰花坪不仅是一处风光秀丽的美景,更是他与妻子伍若兰共同回忆的珍贵之地,承载着他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来到兰花坪,朱德元帅的目光久久驻足在这片他曾经与伍若兰并肩走过的地方。眼前,数十亩茶园绿意盎然,茶场工人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劳作着。他缓步踏入树林深处,一阵熟悉的兰花清香迎面而来,瞬间唤醒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他蹲下身,指尖轻柔地触碰着盛开的九节兰,洁白的花瓣宛如他们共同经历的岁月,纯净而坚韧。他轻轻采下几株兰花,凑近鼻尖,深深一吸,那淡淡的清香似乎唤醒了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令人陶醉不已。 在树林中徜徉,朱德元帅的思绪逐渐飘向远方。他的心中一定又浮现出了伍若兰的身影,那位与他并肩作战、共同面对风雨的伴侣。她的笑容、她的坚韧、她的牺牲,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回忆。 伍若兰,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九眼塘的一户小康家庭。她的长辈为她取名“若兰”,寓意着她能像兰花一样高洁无瑕。在她21岁那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从一个普通的求学女青年逐渐蜕变为一个充满理想、怀抱壮志的革命青年。她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并于192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1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成功攻克耒阳,并留在此地指挥湘南各县的武装起义。在此期间,伍若兰担任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指导员兼妇女界联合会主席。她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宣传工作,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她的真诚和热情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伍若兰不仅积极组织妇女干部训练班,以提高她们的革命素养,还亲自为工农革命军的新兵编织草鞋,展现了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勤劳的品格。 在这里,朱德与伍若兰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精神追求而相遇相识。他们在革命的洪流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终决定携手共度春秋,成为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 随后,伍若兰与朱德一同登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成功会师。当时,井冈山面临着敌人军事“会剿”的严峻考验以及严密的经济封锁。为了克服这一艰难局面,井冈山军民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维持生存。红军官兵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每人每天仅有五分钱用于购买油盐柴菜等必需品,食物常常以红米、南瓜和野菜为主。 在这种环境下,朱德将军身先士卒,不仅亲自参与战斗,还与战士们共同挑粮,共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与此同时,伍若兰作为军部宣传队干部和朱德的妻子,始终坚守宣传员的岗位,从不以军长夫人的身份自居。她用笔和声音宣传革命理念,鼓舞士气,为红军官兵提供精神支持。尽管军部为她配发了军马,但在行军中,她经常将马匹让给体弱多病的女战友或受伤的红军战士,体现了她的无私与关爱。 伍若兰经常深入连队基层,与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不仅为战士们授课、谈心,还组织多样化的文娱活动,丰富部队的日常生活,提振士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伍若兰更是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一面,她手持双枪,冲锋陷阵,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 1929年初,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又一次大规模“会剿”,毛泽东和朱德决定带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开辟赣南根据地。部队在行进到江西寻乌县时遭遇敌军的袭击,被团团围住,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伍若兰在这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冷静地分析形势,制定出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红军主力争取了宝贵的逃脱时间。然而,由于敌众我寡,伍若兰最终不幸被捕。 敌人得知她是朱德的妻子后,企图从她口中得知朱德的下落。但伍若兰面对敌人的逼问,始终坚定信念,拒绝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敌人对伍若兰进行了残酷的严刑拷打,试图用各种残忍的手段——吊打、踩杠子、竹签子扎指甲缝和抽皮鞭等——来迫使她屈服并招供。但这些酷刑并没有动摇伍若兰的意志,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对抗着敌人的折磨。 当敌人再次威逼她时,伍若兰斩钉截铁地回答:“若要告诉朱德和毛泽东的去向,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赣江水倒流。”她的回答让敌人恼羞成怒,最终残忍地杀害了这位年轻的女战士。为了恐吓和示威,敌人还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头。伍若兰,这位英勇的红军战士,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那年。 朱德得知伍若兰牺牲的消息后,内心如被撕裂一般,痛彻心扉。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他无法相信那位与他并肩作战、共渡风雨的女战士已经离他远去。他失去了一个亲密无间的战友,更失去了一位他深爱着的妻子。 也许是为了寄托对伍若兰的思念,寻兰、养兰、咏兰,成了朱德一生的爱好。当离开井冈山时,他特意挖下几株兰花,小心翼翼地带在身边。这些兰花,不仅是他对这片红色土地深厚情感的象征,更是他对已故妻子伍若兰深深思念的寄托。 “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展物华。淡妆素裹显国色,清芳独步胜兰花。”朱德的这首咏兰诗,不仅赞美了兰花的高贵品质,更在字里行间深情地怀念着伍若兰那纯真无暇的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勇敢无畏的担当。伍若兰的一生,如同她的名字,像兰花一般,清雅高洁,坚韧不屈。她的英勇牺牲,更使这兰花成为了井冈山上永不凋零的纪念。每当春风吹拂,井冈山上的兰花便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清香,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伍若兰那段不朽的传奇。 井冈山——这片英勇的土地,见证了朱德与伍若兰的并肩作战,他们在这里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井冈山红色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这片神圣土地最深情的颂歌与致敬。 荐稿人:xscclf 2024-11-03 执行编辑:xscclf 2024-11-03 责任编辑:ych 2024-11-0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