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01-1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18版

说说糖尿病那些事
作者:贾伟平  阅读次数:5642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与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的讲座中,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贾伟平为我们讲解了防治糖尿病的科学方法。

    糖尿病这个词是公元2世纪时由一位希腊医生最先提出来的。这位医生观察到了糖尿病人比较瘦、多尿的症状。那时的糖尿病主要是一型糖尿病,小孩子得糖尿病比较多。

    在没有发现胰岛素以前,这些得了病的孩子最终会昏迷死亡。有一个美国医生发明了“饥饿疗法”,让这些孩子只吃蔬菜,不吃粮食。现在我们知道,粮食是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糖,所以“饥饿疗法”有一定的作用。

    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班廷教授首先发现。为了纪念这位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里程碑贡献的伟大学者,国际糖尿病联盟把班廷的生日——每年11月14日定为“国际糖尿病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发明,一型糖尿病不再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然而,尤其在大城市,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患有二型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共有4.25亿,其中中国人为1.18亿,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7%。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的患病率是1%,现在上涨了近10倍。

    二型糖尿病患者中,50%的人一开始并没有症状。我们经常讲,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轻。但是实际上,一旦出现这些明显的症状,糖尿病已经很严重了。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比较隐蔽。曾经有一位记者到医院来找我,他脸上贴了个纱布,说是长了个疖子。我建议他去查血糖,结果血糖8.6,所以说容易长痘痘的人要当心,可能是得了糖尿病。还有皮肤干燥、容易瘙痒的人,因为血糖升高,刺激神经末梢,皮肤会有痒的感觉,也应该去查一下血糖。还曾经有一位病人,说自己老花眼了,结果跑到眼科一查,发现是糖尿病多年引起的并发症。因此,早期糖尿病虽然症状不明显,但一定要有所警觉。

    到现在为止,糖尿病的真正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只知道它是有遗传背景的,因为环境因素改变才得以爆发。环境因素是什么?就是生活习惯。打个比方,二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像是一把枪,但这个枪是空枪,没有子弹;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得多、运动得少、经常熬夜,这些就像是子弹,子弹上膛,结果糖尿病就发生了。

    糖尿病怎样早发现?有三类人必须注意。一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糖尿病的。二是怀孕时孩子的体重较重和怀孕时曾经得过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有30%可能会转成二型糖尿病。第三,生活压力太大的人。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晚上加班以及熬夜,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再来讲一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为什么得糖尿病的人这么多?因为它与肥胖有关系。近年来中国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男的肚子很大,叫苹果型肥胖,女的则是梨型肥胖,皮下脂肪较多。这类体型的肥胖很容易得糖尿病,他们占到了肥胖总人数的60%左右。怎样评估肥胖呢?有一个标准是体重指数,也就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这个指数在18.5-24之间是正常,大于24属于超重,大于28属于肥胖。

    最后来讲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吃。我经常对病人说:你得换个活法了,为什么要吃那么多呢?我们要想明白,绝对不能贪嘴,现在的病大多数都是吃出来的,尤其是糖尿病。

    中国营养指南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要占到一天饮食的50%-60%。但是碳水化合物是有分类的,可以吃一点精米白面,也要吃一点粗粮。每天蔬菜要吃一斤,还要适当吃水果。每天需要摄取25克-30克蛋白质,一个鸡蛋、一瓶奶,还要吃一些鱼虾。油要控制在25克左右,也就是一调羹,盐要更少。中国人的盐和油很难控制,因为我们喜欢炒菜,动不动就超标了。还有,一定要多喝水。

    把吃饭顺序变一变,也能控制糖尿病。请大家记住这条口诀:“先菜后饭,血糖减半;先饭后菜,血糖翻番;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上海人的血糖高峰和全国一样,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买了月饼孝敬老人,月饼糖分高,油也多,所以即使吃无糖月饼,血糖也照样很高。

    我们在公共餐饮上还没有注意到控制饮食的问题。在韩国,餐馆提供的米饭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叫粗粮饭,好吃又利于血糖控制。而我们目前餐馆里的菜大多又咸又甜,又是重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最后,一定要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最简单的就是走路,每天走路30分钟,可以较好地保持血糖代谢平衡。其他的运动,则因人而异。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18版



荐稿人:lry  2020-01-17   执行编辑:lry  2020-01-17   责任编辑:zjy  2020-01-17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欢迎您!


0
 

上一篇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下一篇院士曾是跨栏高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