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01-0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上海老年报〉2014年1月9日 |
认识“普通”的阿司匹林 |
作者:施玥歆 吴佳愉 孙佳倩
阅读次数:6718
|
张老师这段时间很苦恼,吃东西没胃口,还隐隐感觉肚子痛。刚开始,她以为吃坏了肚子。可是,饮食调理了一段时间,症状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出现了黑色的大便。张老师越想越怕,就来到医院。接诊的是一位资深的医生,通过深入的问询和检查,原来导致张老师不适的“罪魁祸首”,就是普普通通的阿司匹林。 张老师有十几年的慢性胃炎病史,最近几年经常有头痛和肌肉酸痛,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断断续续去过几次医院,也吃了一段时间医生开的药物,却总是没有觉得好转。几个月前,张老师听说口服阿司匹林可以缓解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且对心脑血管的疾病也有保护作用。她想,一瓶100粒的阿司匹林才几块钱,应该是很普通的药吧,于是自行从药店买来服用,一段时间后,肌肉酸痛的症状有所缓解,就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大家熟悉的阿司匹林实际是一种解热镇痛药,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的积极预防。但是,正是这种看似疗效佳、益处多的普通药物,没有经过医生正确指导服用,也会引发使用者很多的不适反应: 1、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查。 阿司匹林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常见出血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等,也有比较常见的胃肠道出血和较少见的脑出血(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和/或与抗凝药合用),可能威胁生命。 阿司匹林通常不改变白细胞和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的含量。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慢性失血从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3、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4、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大量的阿司匹林时出现,即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使用该药物时,不要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 5、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后。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 6、肾损害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有人认为,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 7、心脏毒性 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搏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原来,看似普通的阿司匹林其实不普通。阿司匹林正确的给药量应控制在75~325毫克/天,如采用服用剂量>100毫克/公斤/天,连续服用两天以上,很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是中毒反应,在发生不良反应后,患者应首先停药;其次给予对症处理;最后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师给予换药或重新调整药物的服用剂量。幸好,张老师服药时间不长,药的剂量不大,没有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老年人在服用药物时应听从医生的意见,了解药物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避免与哪些药物一起吃是相当重要的。
荐稿人:lry 2014-01-08 执行编辑:lry 2014-01-08 责任编辑:zjy 2014.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