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4-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19日第1版

锚定一流争朝夕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毅哲.  阅读次数:2599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在课堂上.jpg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在课堂上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出席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

  新征程,要筑牢强国崛起的坚实根基。

  新征程,要激发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正攻坚克难,昂扬奋发。


  内涵发展夯实高教高质量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双一流”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路径进行了系统化深刻阐述。

  在清华大学出席师生代表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个强国的崛起,根本上都依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强国征程上,我国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有谋略、有胆识、有能力下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先手棋。

  2022年年初,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进入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双一流”全面深入推进为契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改革。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高校加快培养一流人才方阵的步伐——

  “强基计划”试点不断扩充,培养机制持续创新,许多学校通过书院、试验班、国际班、精尖班等多种形式,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和学术环境,为拔尖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高校构建一流大学体系的重点日益突出——

  随着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统计、深度学习等数据挖掘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人文社科专业,这也成为北京大学推进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动力”,北大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形成较为完善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更加注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021年,山东大学作为依托单位立项建设3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以及6个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并作为共建单位参与建设两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全体科研人员要加强原创性研究工作,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和水平,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为大家鼓劲。

  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越来越多的高校以高品质供给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优先保证克拉玛依校区需要,调整校区机构设置、增加干部职数,新的干部从校本部走上校区工作岗位,期满干部选择继续在校区坚守,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一系列实践创新、体制创新、育人创新,展现出高校深层次改革的生机活力。


  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关键期。

  审时度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深刻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面对种种难题,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最优解。这其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是重中之重。

  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培养,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对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长期深入思考。仅这一年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作出重要论述。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就相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浓墨重彩地强调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抓住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鼓舞着教育系统加倍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科教协同领导小组会议暨高校校长座谈会,就“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部署。

  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

  一批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内部学科和实验室、学校外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资源壁垒不断被打破,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逐渐消除。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攀登的中国制造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与此同时,许多产业还面临工程  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工程教育必须答好时代命题,为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出重要贡献。

  3月24日,一场座谈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高校校长和国企负责人畅所欲言,商讨加快产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大问题。

  “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座谈会上,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

  聚焦“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战略目标,中国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全力推进。

  “我们要紧紧瞄准国家产业安全重大急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新担当,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牢记“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教育系统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绘就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


  下大气力全方位打造一流师资


  与著名气象学家、兰州大学教授丑纪范的第一次见面,深深印在黄建平的脑海里。

  “先生与我长谈3个小时,从个人经历、求学心得,再到写论文的方法、做学问的技巧,都毫无保留地一一道来。”黄建平说。

  深受影响的黄建平,日后也成为兰大教授,并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教书育人的岁月里,他亦将先生的财富代代相传,无微不至地关怀指导学生,倾心培育栋梁之材,他领衔的团队获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导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唯有用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总结育人心得,黄建平深有感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围绕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和各高校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健全制度,创新方法。

  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全面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体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质量和贡献导向,华南理工大学将“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引导教师回归使命、服务发展、追求卓越。

  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乃至国家的现代化。“在‘昆仑计划’‘对口支援计划’等国家导向性政策保障下,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新疆大学副校长王占仁满怀期待,“西部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必将培养并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青年教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名师大家的源头活水,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倾斜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引领、解决实际困难、搭建创业平台,至关重要。

  光荣退休的教师胸前挂上纪念章,接受新进教师代表献上的鲜花,并将接力棒传给“青椒”们……华东政法大学将师德传承仪式制度化,使学校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薪火相传。

  “我们的经验就是‘三个大’。”谈及如何培养青年人才,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心得满满,“根据计算机系统科研特点,我们特别强调依托大平台;开展大系统研究需要多人协作,我们就强调老中青结合的大团队传帮带;青年人在大项目的科研驱动下,更能快速成长。”

  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将源源不断的师资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育人优势,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高擎立德树人火炬,吹响强国征程号角。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战线必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不负党的重托、无愧伟大时代。


关注公众号3.jpg          



荐稿人:ffy 2022-04-20  执行编辑:ffy 2022-04-20  责任编辑:xwf 2022-04-20

0
 

上一篇战疫有我 守“沪”平安
下一篇看见“考公热”背后的理性考量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