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8-10-0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8年10月8日第5版

“白骨生肉”成为现实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研究登《柳叶刀》子刊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 顾 泳  阅读次数:5021

  难治性重度缺血、肢体坏疽,以往只能接受截肢治疗、致终身残疾的患者,如今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逆转坏肢并恢复如初。传说中的“白骨生肉”“生死肉骨”,因医学创新而成为现实。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符伟国教授指导,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带领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团队完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最新研究结果,在《柳叶刀》杂志的综合性子刊《EBioMedicine》发表,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0年全球范围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亿人。符伟国介绍,目前对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是通过开放或腔内微创手术重建血运,但超过30%的患者血管不符合重建条件,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正因此,6个月内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20%。更令人痛心的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亚洲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总截肢率高达43%,踝上截肢率12%至31%,34.8%的患者在42岁前丧失劳动力。

  董智慧介绍,与现有主流手术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干细胞移植主要通过把人体中可以长血管的细胞提取出来,种植到缺血肢体中,形成新生血管来改善血供,从而规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后容易再闭塞的弊端,为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带来新的希望。2009年起,中山医院团队于国内率先开展“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肢体缺血”,至今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共122例,显著降低致残率,有效地促进了年轻患者劳动力的恢复,显示出良好的早、中、远期疗效。现有统计显示,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人,6个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个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个月保肢率 91.2%,42岁以前劳动力丧失率由34.8%降低至18%。

  此次《柳叶刀》杂志综合性子刊《EBioMedicine》发表最新成果,是已知国际上首次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纯化CD34+细胞治疗炎性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移植方案各具优势。前者主要优势在于规避了细胞在纯化过程中丢失,适用于干细胞动员能力较差或多条肢体缺血的患者;后者能更早缓解静息痛,更适用于进展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细胞极少,几乎不会引起移植区域的胀痛。专家评价,来自中国上海的研究结果,为干细胞移植细胞种类选择的细化提供了有力依据,为进一步推进该方向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10月8日第5版

 

 

 

荐稿人:lry 2018-10-08  执行编辑:zjy 2018-10-09  责任编辑:lyh 2018-10-12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链接

0
 

上一篇“量子透镜”有望助力信息传输
下一篇“超像素”平面透镜比纸薄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