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南京站候车大厅,一名旅客在刷二维码通过检票闸机进站 7月27日,沪宁城际铁路进行电子客票应用试点,这是铁路客运服务的创新举措。 70年来,铁路售票从硬板票、软纸票、磁介票到刷身份证乘车,从人工售票到网络售票,发展到今日的电子客票。
70年长三角铁路成绩斐然
不少“长三角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安徽阜阳、合肥和江苏徐州等地农民工潮涌,购票排队“长龙”,“在春运售票高峰期,上海站连续多年租借上海普陀、虹口区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大卖场’,旅客购票彻夜排队,铁路职工与旅客同样疲惫不堪。”回想那时的情景,上铁国旅公司票务分公司总经理黄建琴记忆犹新。现如今,购票“长蛇阵”消失了。近10年来,微信和支付宝支付、APP自主选座、接续换乘、在线候补票等功能相继推出,网络购票逐渐成为主渠道,80%以上的旅客选择移动客户端、互联网购票。 2017年起,长三角各车站率先推广应用自助实名制核验闸机,应用人脸识别智能技术,验证验票通过能力效率倍增。长三角的高铁不仅串联起西湖、黄山这样的美景,车站内外也“一站一景”,自动扶梯、冷暖空调、电子显示屏、电子茶炉、网络订餐、扫码点餐等智能服务成了常事,旅客出行品质大幅提升。 1949年底,我国人均铁路线只有“半支香烟”的长度。如今人们很难想象的是,70年前,铁路设备陈旧落后,长三角的沪宁、沪杭甬、江南(宁芜)、淮南等铁路,技术标准低,采用木枕、杂型轨和非标准道岔,单线运输,列车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左右。 回头望,常惊叹。70年来,铁路装备实现重大跨越。铁路釆用国产重型无缝长钢轨。检测设备升级换代,综合巡检车、大型养路机械、检测车、钢轨探伤车等先进装备投入使用。列车安全平稳行驶,刺耳的“哐当、哐当”撞击声音没有了。机车动力完成从小型到大型、从蒸汽到内燃再到电力的更替。时速120公里、单机牵引6000吨的大功率机车装备华东铁路,“和谐”型等大功率机车配属从397台增加到现在700余台,机车检修实现自主化。 70年来,长三角铁路建设成绩斐然。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列车渡江长达1.5小时的历史,列车通江只需2分钟。1996年9月,京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阜阳成为铁路枢纽;同年,铁路部门在沪宁线开展提速试验,率先开行了“先行号”快速列车,使沪宁间最快运行时间大幅压缩。1997年至2006年,我国铁路先后进行6次大面积提速,列车最高时速提至200公里。2008年4月18日,我国第一条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合宁客运专线通车运营。近10年来,长三角高铁建设“加速度”,开通合宁、合武、京沪、沪宁、沪杭等高铁线路18条,里程达4171公里,上海虹桥、南京南、杭州东、合肥南等高铁站成了区域“新地标”,并带动一座座新城诞生。对普通旅客而言,“绿皮车”已少见,动车组成为旅客运输的主力军,动车组配备由2012年末的294组,增至目前的715组,其中“复兴号”增至169组。
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起舞
人们早有共识,长三角铁路密集成网,将重构区域经济发展“新版图”。 今日,长三角地区铁路四通八达,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倍。铁路公交化开行客车超过1000对,“复兴号”列车开行进一步扩容。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动车组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成现实。 长三角的铁路网,以全国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了全国20%的旅客发送量。铁路承载着经济“输血”的重任,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起舞,一起与经济发展壮大。 如今在长三角,铁路规划建设所到之处,地方论坛上总要掀起热议。目前在建和即将建设的铁路项目不少,包括沪通铁路、连淮扬镇铁路、沪苏湖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铁路、杭绍台铁路等,每一条铁路建设的点滴进展,都会被重点关注。无论在南通、盐城、湖州,还是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南浔等地,每次记者去采访,绕不过去的话题肯定是铁路,常有人畅想乘坐高铁“跨省上班”的可能性。不仅人流随着高铁网更密,其他经济要素也畅通流动起来了,长三角的“坐商”们进一步变身为“行商”;由于中欧班列开行范围的扩大,以及“铁公水”集装箱多式联运,更多的物流中心与“门对门”全程物流服务蓬勃发展。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铁路有先行一步的基础。70年前的8月1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铁路局成立,它如今管辖地区、线路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与长三角的范围“不谋而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7月31日第10版) 荐稿人:ffy 2019-07-31
执行编辑:zjy 2019-07-31 责任编辑:lyh 2019-08-02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