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1-2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月22日第4版

“慧眼”能刺穿“光年之外”?
喀斯特地貌上支起的“大锅”稳吗?
作者: %新华社记者 齐健  阅读次数:3267

11.jpg

12.jpg

  经历调试、试运行和正式开放运行后近6000个机时的观测服务积累,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

 

  现代望远镜,帮助人们看到更暗更远的天体,成为能刺穿深空的“慧眼”。

 

  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反射面大小决定灵敏度,而灵敏度决定“眼力”。“天眼”外圈是“鸟巢”状圈梁,中间是反射面,但颜色不均匀。放大了仔细看,发现反射面是一块块三角形为主构成的。

 

  为什么颜色不均匀?因为每块面板反光角度有差别,金属表层氧化、积尘也参差不齐。过去同类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是固定的,只能通过改变接收机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约20度的带状区域。为了让“天眼”看得更远更广,中国技术团队攻克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当反射面变形时,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协同运动,带动索网上固定的4450个反射单元精确定位。这张千变万化的“金属脸”,堪称地球上最大的“表情包”。

 

  以索网结构为核心的主动反射面,是“天眼”三大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用结构力学博士出身的“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的话说,这个索网工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有了主动反射面汇聚更多信号,与先进接收机配合,“天眼”就能捕捉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

 

  “慧眼”能刺穿“光年之外”?不在话下。“中国天眼”已在银河系内发现一批脉冲星,又在遥远的河外星系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和中性氢发射线。只不过,天文学家不愿意强调天体距离。一是因为脉冲星等很难准确定位,多是根据色散估算距离;二是因为眼下重点关注的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将来,“天眼”一定会瞄准更多河外星系乃至宇宙边缘。

 

  “天眼”落户在贵州平塘县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里。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天坑、峰丛,容易被流水侵蚀而形成峻峭多变的景象。在这样的地方支起一口世界上最大的金属“大锅”,稳吗?

 

  从航拍照片看峰丛之中的“天眼”,没觉得这口“大锅”有多大。但真把它装满水的话,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500毫升的水。“中国天眼”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就是它主动反射面的直径。它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就用掉1万多吨钢材。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

 

  到了雨季,“大锅”里积了水不会被压垮吗?不会。“大锅”跟人一样有“汗毛孔”。为了让它雨天能畅快呼吸,工程师给它钻出数千万个小孔。水全部积到“大锅”底下,不会破坏圈梁和索网吗?不会。因为在喀斯特山区,水像漏斗一样渗得快。如果是人工挖的坑,一下雨就变成水库了,可喀斯特洼坑的岩石透水性好。

 

  一般人不知道,大窝凼下面50多米深的地方,有贵州最大的地下河——大小井岩溶地下暗河,雨水基本从暗河流走。为了防止极端暴雨时地下河水位上涨,工程技术人员又沿洼地底部开凿泄洪隧洞,从根本上消除了洪涝风险。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恰恰是“中国天眼”工程建设的三大技术创新之一。

 

  射电望远镜稳不稳,还有一个重点在于“眼珠”——馈源平台要稳。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馈源平台重达1000吨,经年累月风吹日晒,支撑的钢索没扛住老化,2020年12月发生断裂,导致平台垮塌。而“中国天眼”采取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把馈源舱减重到30吨,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在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

 

  轻型、柔性、并联馈源支撑系统,也是“天眼”三大技术创新之一。这些技术创新,确保了望远镜在观测运动中稳如泰山。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月22日第4版)




荐稿人:lry  2021-01-22 执行编辑:zjy 2021-01-22 责任编辑:lyh 2021-01-31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欢迎您!

0
 

上一篇发现光子“飓风”,实现零的突破
下一篇眼部影像筛诊肝胆疾病问世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