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2-05 【编辑录入:fxhfxh】 文章出处:刊于王春海主编:《共和国70年引领创新与发展文选》,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9,第69页 |
论社会总体科学能力 |
原标题: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体科学能力 |
作者:同济大学 范锡洪
阅读次数:3202
|
作者简介:范锡洪,男,1934年2月生,江苏江阴人、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研究生毕业,同济大学原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其科研、教学成果获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参与发起和编纂中国第一部大型地方科技史志《上海科技(1949-1984)》任副主编,获上海市科委荣誉证书和表彰。发表学术论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体科学能力》被入选《中国教育大精典——共和国教育与料技五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究文汇》、《中国发展与领导决策文库》、《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Ⅱ、《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精选》、《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华人卷Ⅱ)、《世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获奖精典》(华文版)、《世界华人重大成果汇编》等涉及哲学、教育、科枝、经济、社会、人文、管理类文献20多部中,并在国际互联网进行全球性发布。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核心问题。推动和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既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即内部因素,又有众多的社会条件,即外部因素。科技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要获得全面的认识,必须对诸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科技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究竟是怎样联系和转化的呢?笔者发现:正是社会总体科学能力成了科技发展的外因和内因联系、转化的机制。
一、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基本因素和性质
关于科学能力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笔者赞同它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①的观点。它不属于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或“社会支持系统”)。这点可从它的组成因素和性质加以分析。 社会总体科学能力是社会总体科学技术创新研究能力。它是由社会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力、物力、信息、财力、管理和教育等因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力量。 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性质,必须从它的内部诸因素及其关系去考察: (1)科研队伍。这是科学劳动的主体,是科学能力的首要因素。科研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是科学能力中最主要的内容。科研队伍的结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教育程度、业务水平、年龄、专业分布等结构)状况,决定了它的集团研究能力。 (2)实验技术装备。这是科学劳动的工具,是物质形态的科学劳动资料,又是科学能力水平的指示器。实验技术装备以仪器设备为主,还包括机械、材料、试剂、动力、物质资源以及相应的建筑设施等。 (3)科技信息资料——“图书—情报”系统。图书情报资料等传递的科技信息是科学劳动中知识形态的劳动资料。在科学劳动中,不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情报资料,而且需要有高效率利用和检索的“图书—情报”网络系统。 (4)科研经费。这是科学能力其他因素赖以启动运行、发挥作用和不断增长的一种保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因素。科研经费的结构有分配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经费比例;年度经费总数,科研人员人均经费数;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 (5)科研管理。这是将上述四个方面因素综合成科学劳动的社会结构并向优化结构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一定的科研管理,既不会形成,也不可能发挥现有的科学能力。 (6)科技教育。这是形成和改变科研队伍结构、提高其创新研究能力的因素,是一种潜在的科学能力;然而,大学教育机构又具有现实的较强的科学能力。 上述六个方面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人和物的关系。科学能力是人和物的矛盾统一体,它以复杂的技术折光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性质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从事科学劳动的生产力,属于科技发展动力系统内部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总体科学能力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地位
科学能力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必须分析科技发展的众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它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必须先转化为科学能力并通过科学能力,才能对科技发展起直接的推动和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哲学、道德等外部因素。 社会的经济需求和其他(如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医疗、生活等)需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是社会按需求调整对科技发展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等)的投入,而各种投入归根结底都是靠社会的经济投入来支持。社会经济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正是转化为科技研究的人力、设备、情报、资金、管理以及科技教育,即转化为科学能力,才能对科技发展起实际的推动和制约作用。物质生产对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也体现在转化为科学能力,如它创造新的观察、实验和信息处理的手段;它积累作为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的经验知识,属于科学能力中的科技信息。 政治、军事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具体通过对科技采取的政策以及相应的体制去实现。科技政策和相应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态度,它包括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地位的估计,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利用方式,科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等等。所以,政治、军事正是通过影响科学能力的建设、配置和发挥,实现其对科技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制约。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和提高科技人才来实现的。这正是科学能力的首要因素。 哲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只有当它真正地从课堂上和书斋里解放出来,切实地转变为科技劳动者、科技决策者和管理者自已掌握的思维工具,即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哲学素养时,才能对科技发展起到实际作用。同样,当一定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时,才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内部矛盾,只有运用科学能力才能形成、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的自身矛盾即内部因素,有理论与实验、理论内部、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的矛盾,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等等。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是自然科学“自已发展”的基本动力。然而,科学实验是科研人员为了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一定的财力支持下,设计、制造或选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变革研究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实践活动。而科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的构思和设计、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解释,以及通过实验发现新事实与原有理论的矛盾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必须运用有关科技图书、情报资料。理论与实验之间矛盾的解决,即新的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和应用,也必须通过科技人员的实验去实现。可见,理论与实验之间矛盾的产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正是运用科学能力的过程。 科学中不同学术观点或学派之间的矛盾同科学能力的关系怎样呢?在科学研究中,对同一领域或现象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去解释,形成不同的学派争论,这不仅是由于认识客体的复杂性,而且还由于认识主体即研究者的世界观、研究方法、知识状况、实际经验以及观察、实验条件和占有信息资料等不同所造成。所以,这种矛盾的产生,也是同科学能力及其运用的差异性分不开的。这种矛盾的解决,也只能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而要有效地开展学术讨论和深入地进行科学实践,又必须大力提高和充分运用科学能力。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是技术发展内在的直接动力。它同科学能力的关系又怎样呢?这要从技术目的设定中考察。技术目的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性,而且要考虑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条件等可能性。在考虑科技方面可能性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必须运用科技信息资料,甚至使用实验技术装备做试探性实验,以便获取有关事实材料作科学依据,由此形成了新的技术目的和原有技术手段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必须通过运用科学能力,构思技术原理,设计技术方案,进行研制和试验,从而发明创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对原有技术重组和改造才能解决。 实际上,科技发展的所有内部矛盾,都是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展开的。而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系统,都是由科学劳动者、科学工具(包括科学仪器等实验技术装备和科学方法中的思维工具等)和科学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科学认识和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下,通过一定的科技管理才得到实现的。所以,科学认识和实践过程,正是科学能力的运用、发挥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科技发展的内部矛盾由此得以形成、发现和解决的过程。 (三)科学能力是联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其他内部因素的“中介” 科学能力属于科技发展的内部因素。但是,它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地位与其他内部因素不同。不同之处,可以从以下两点得出结论: 第一,社会诸因素转化为科学能力,并通过它解决科技自身的矛盾: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以及哲学和道德等意识形态,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而是从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合力作用于科学技术;这个合力,集中地体现于由社会诸因素转化而来的科学能力;社会诸因素只有通过科学能力,才能对科技发展起直接作用;科学能力是形成、发现和解决科技自身各种矛盾的现实力量。 第二,科技自身矛盾的解决,通过运用科学能力,又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以及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矛盾的解决,获得了新的科技成果;新成果,或作为科技信息,或转化为实验技术装备,或纳入科技教育内容,反过来又提高了科学能力;并为发展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通过科学能力的运用,使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技术成果经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转化为新产品,并使之商品化、产业化,拓展市场,繁荣经济,增强国力。 由此可见,科学能力是联结科技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其他内部因素、外因转化为内因的“中介”,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
三、社会总体科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能力作为一种动力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可从以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去认识: (一)科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着联结作用或整合作用 如果把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这种外部因素称为“外在动力”,把科技自身诸矛盾这种内部因素称为“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社会总体科学能力正是联结科技发展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中介”,是科技发展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关键环节。科学能力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联结作用或整合作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通过科学能力相互联系和转化而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际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 (二)科学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起着决定作用 社会总体科学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且,它还是决定世界科学中心从一国向另一国转移的内在原因。这方面已有专著论证②,故无须赘述。它之所以能起这种作用,第一,因为它是从事科学劳动的生产力。上述决定作用,正是它自身基本组成因素综合力量的表现;第二,不仅如此,还因为它在科技发展动力系统中具有整合作用,它能把科技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联结起来,形成一股比其自身更加强大的整体力量,从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研究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意义
(一)研究科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科学能力,无疑能进一步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中国学者对科学能力的研究而开创的“科学能力学”,较深入地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汤浅”现象)。 另外,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在探索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动因时,局限于科学本身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从政治、经济观点进行分析,以至于把内在因素绝对化,忽视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作用,陷入了“内在主义”的片面性;而另一些学者则相反,忽视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一味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甚至把社会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看成是直接的、无中介的,陷入了“外在主义”的片面性。通过科学能力的研究,能深入地揭示科技发展的外因同内因联系、转化的机制,克服科学动力学中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各自的片面性。 (二)研究科学能力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第一,科学能力研究所揭示的科技发展规律,为加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指示了方向。国家或地区应在自已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现有科学能力状况,不断提高和优化配置科学能力,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互动作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科学能力及其分布状况,可为其制订科技发展战略,实现科技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各行业系统取得获奖科技成果的多少,同该地区科学能力在有关行业系统分布的大小成正比。这表明,行业系统拥有的科学能力也决定着它的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对一个地区科学能力在有关系统分布作定量比较,可以为制订该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优化配置科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如把地区各行业系统科学能力分布状况同它们的获奖科技成果作对照研究,还可以发现科学能力在各行业系统中利用和发挥的差距,从而为科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③
注: ①、②参见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③参见范锡洪:《社会总体科学能力分布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N0.5.1991
荐稿人:lry 2021-02-05 执行编辑:lyh 2021-02-05 责任编辑:ych 2021-02-05(109)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欢迎您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