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1-0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1月6日第6版

小细胞肺癌个性化治疗迎来新曙光
同济大学研究成果登《细胞》杂志
作者:文汇报记者 吴金娇  阅读次数:1397

20201217112859114.jpg


  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5%,恶性程度高,难以通过基因突变信息获得有效靶点和分子分型,导致其治疗手段单一,患者总生存率一直止步不前。北京时间1月5日零点,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季红斌研究员团队、高大明研究员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大规模表征小细胞肺癌的蛋白组学图谱,为小细胞肺癌个性化治疗带来福音。这也是中国学者2024年在《细胞》上的开篇之作。
  肺癌是全球癌症致死的首位原因,小细胞肺癌是所有肺癌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亚型,5年生存率仅为5%。分子表征与组学研究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进展。迄今为止,仅有少量针对小细胞肺癌临床样本的基因组研究被报道。专家介绍,由于小细胞肺癌缺乏驱动突变,研究者难以通过基因突变信息获得有效靶点和分子分型。此外,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95%以上药物的作用靶点,目前尚缺乏从蛋白质组层面对小细胞肺癌的系统研究。因此,全面系统地表征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将有利于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对于实现更精准的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的研究对11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样本进行了蛋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组学数据,系统揭示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特征。研究人员通过对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监督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发现HMGB3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在独立队列临床样本中得以验证。研究人员还利用多组学数据将小细胞肺癌分为四个亚型,系统表征了各亚型独特的分子特征并提出了潜在治疗策略。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对小细胞肺癌临床队列开展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表征。研究成果为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解析、预后检测、分子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为广大小细胞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者提供支持,推动小细胞肺癌研究领域的发展。



配图、荐稿:lry 2024-01-06  执行编辑:ych 2024-01-06  责任编辑:lxl 2024-01-10

0
 

上一篇1.4万年前南极冰盖退缩之谜被揭开
下一篇我科学家在深海打造中微子望远镜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