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2-0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2月7日头版头条 |
同济“教改”撬动大学评价体系重建 |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阅读次数:8297
|
学生创新活动算学分 老师辅导创新计“工分”
大学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可未来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在这个战略问题上斟酌已久的同济大学,前不久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从通识教育“动刀”,启动全方位教改。
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发力”,是同济此轮改革的亮点之一。学校出台的实质性举措包括:把创新创业类课程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比例提升至五分之一,把学生和老师在第二课堂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绝不是大学开设一门或者几门课就可以解决,而需要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阶段加以长期的培养和锻炼。”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说,在上海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同济以创新创业型大学为指引全方位推进教改,更具现实意义。今后,同济将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外(第三课堂)不同人才培养平台的流通机制,让创新创业的“种子”能更多、更快地成长为“苗子”。
裴钢案头的一份调研显示:近三年,同济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创新创业类重大赛事达1.2万人次,获奖学生2000多人次。在同济最“吃香”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部分专业学生离校后自主创业率达到了20%。
如果用传统的考评标准去衡量,这类从事创新或创业活动的学生,成绩绩点未必高;有的学生为了专注于做项目,说不定要翘课甚至休学一段时间;还有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临近毕业了没有考研打算,就业时也很少给500强大公司投简历——在毕业生就业去向中,他们很难彰显学校的“业绩”。
那么,他们是“好学生”吗?大学怎么来评价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裴钢说,为年轻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现有的大学教育环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全球大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普遍认识。因此,大学的评价“指挥棒”也要跟着转型。
对同济来说,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也蕴含着扭转大学评价的深意。“目前针对国内大学的各种排名,主要还是根据纯学术研究来排座次。如果今后一部分大学能够率先完成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那么相信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也会更加多元。”裴钢介绍,同济的新一轮教改首先对通识教育体系做了改革。
同济从通识教育“动刀”、启动教改,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部分通识课程不尽如人意,无法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有效对接。
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晔坦言:“学校课表上安排的人文社科领域的课程,虽不比同类兄弟院校逊色,但也鲜有特色。”
以做大做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口,同济对全校的大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整体框架设计。新确立的三个模块分别是:通识课程、体育与艺术、社会实践与创新教育。
改革后的通识课程板块,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文艺术修养、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跨专业基础等,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作为通识课程另一分支的大学思政类课程,同济也提出了全新的上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这一门课不仅要达到原来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还要求学生通过原著选读、课堂讨论等,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对从事创新和创业而言,这是必须的思维工具。
配合新一轮教改,同济教务处牵头启动了“课程公开招标”:如果一门课程在校内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就会考虑到校外去聘请。
同济还在调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一些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学校考虑再开“一道门”:待大三时将这部分学生安排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平台上进行个性化培养。
同济周边有个“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目前已成为沪上有名的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区。同济还“开挖”了创业谷,致力于铺平从大学园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短短一年,同济创业谷已入选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受理学生签约项目37个,企业委托项目17个,政府项目7个。
把社会实践与创新教育纳入学校大通识板块,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融合,同济还在做更多的尝试。李晔说,学校今后将会出具第二张“大学成绩单”,专门用来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科技创新或创业活动的情况。同济学生今后若在创业谷或校外完成创新课题或开展创业活动,经认定后,都可以直接折算或者抵扣学分。
此外,同济还将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教师加入第二课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学校正在制定工作量的核算方法,今后,教师的这一部分工作也将在岗位考核中予以体现。
荐稿人:lry 2015-02-07 执行编辑:zjy 2015-02-07 责任编辑:tmy 2015-02-0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