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5-22 【编辑录入:lxllxl】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 》2015-05-21 |
创新走在世界最前列 |
作者:顾泳
阅读次数:6440
|
原标题: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创新技术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山标准”为患者重拾尊严
大肠肿瘤直径达15厘米,取出后患者照样保留肛门;102岁高龄患者,15分钟内取出胆总管内3颗直径达1.2厘米的结石;食管受伤患者,过去要切一段大肠植入食管,患者开口阵阵恶臭,而今,利用内镜下气囊扩张食管直至病灶复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曾为无数濒临绝望的患者重拾生命尊严。20年前的小科室,如今壮大成长;每年接诊患者10万余人次,每年手术量达1.5万例,创造发明多种术式,造就了世界内镜领域的“中山标准”。就在不久前,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新兴学科发展,何以一日千里?医院党委书记、知名外科专家秦新裕教授表示,紧紧围绕患者所需、破除框架不断创新,使这支团队得以走向世界、获得认可。
创新机制:打破藩篱融学科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成立,源于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廿余年前,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群消化道疾病持续高发,许多患者来医院直奔内科、消化科,可缺少外科背景的医生,面对薄薄的消化道壁束手无策,患者治疗会延误。中山医院领导反复斟酌后,确立具有战略意义的方向:打破学科间藩篱,由外科、消化科抽调人手组成内镜中心,解决患者实际需求。
1992年,外科青年医师姚礼庆怀揣“外科一把刀”梦想,却被院领导委派新任务:牵头成立内镜中心。“为什么是我?”“你对解剖熟悉、胆子大,会处理出血等并发症……总之就是你了,放手去干吧。”没什么选择,3间房间、1名医生、1名护士、1支内镜,内镜中心就此走上创新之路。
内镜有许多种,肠镜、胃镜被人们所熟知。此前,内镜一直用于检查疾病,直至2004年,姚礼庆认准新目标:做检查只是内镜发展的第一步,运用内镜微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才是最终发展方向。自那年起,姚礼庆每年选派两三批医生出国进修,回国必须做“第一”:第一个运用技术、发表第一篇论文、写第一部专著。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便是这样“倒逼”出来的创新技术。
去年,世界顶尖医疗机构美国梅奥诊所派专家,专程学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镜子深入早期胃癌病灶处,细针向病灶周围注水,夹层浮了起来,小刀将癌变铲除。专家看到中山医生的技术,赞叹不已,“你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迄今,内镜中心已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5000余例。
创新技术:“守株待兔”等病人
晚期肠癌并发肠梗阻的老人,在家属护送下,找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老人的肚子已胀成大球,奄奄一息。姚礼庆通过内镜手术,将一只金属支架植入患者体内——这也是国际上首次运用金属支架治疗肿瘤肠梗阻。撑开肠道后,老人体内的宿便一下子排清了,姚礼庆站在老人喷涌而出的粪便中,却笑了,“这下真心见效果。”晚期肠癌患者约有25%会并发肠梗阻,常规做法是必须改道造人工肛门,由此患者浑身散发臭味,生活质量一落千丈。金属支架解决肠梗阻的巧妙办法,既改善了患者病情,更保障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今,内镜中心每年要做400例肠道支架手术。
最开始,许多患者压根不知道内镜是做什么的,姚礼庆便派出学生,蹲在急诊室,守株待兔等急诊患者来临,第一时间为他们治疗。
这样的模式,随后演变成24小时绿色通道。内镜中心在全市率先开出肠梗阻、消化道出血、食管异物、胆管炎绿色通道,解决了患者苦恼。天不亮就上班、披着星星还没回家,弟子们起初也不愿意,姚礼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胆管炎化脓,如果不引流,死亡率高达80%;消化道出血,不抢救,死亡率超过50%……如果能挽救一条生命,加个班又算什么?数据显示,这条绿色通道开出至今已有10年,每年抢救患者约600余例。
创新模式:为人才搭成长平台
内镜技术红红火火,但作为一项新兴学科,人才职称晋升的通道尚不健全。想要留住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是关键。秦新裕介绍,为解决晋升问题,医院开出“口子”,内镜专业医生可通过普外科、消化科两个成熟途径来申报,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由此,瞄准方向埋头苦干的团队,创造一个个奇迹——
消化道病变电切术、消化道早期癌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消化道全层切除术等一一开展起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诊疗种类跃居世界首位。姚礼庆不满足,“我们用的器械都是外国货,自主研发产品步伐必须跟进。”为掌握技术主动权,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国产医疗器械研发中,一遍遍做实验、反复操练;就这样,电子内镜、辅助影像放置车、内镜刀甚至氧气面罩,纷纷面世。数据显示,内镜中心已获各类产品专利11项,相比进口器械,国产器械价格降低了三分之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除了临床科研工作外,人才培训同样也是内镜中心的“重头戏”。姚礼庆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发展,内镜地位越来越高,但许多人误以为内镜比开膛剖腹更轻松,其实不然,内镜技术须建立在娴熟的解剖基础上操作,否则引发不当后遗症,危险系数更大。目前,内镜中心已举办各类培训班65届、其中6届是国际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学员多达2000余名,其中不乏来自发达国家的医生。好技术普及开来,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荐稿人:lxl 2015-05-22 执行编辑:tmy 2015-05-22 责任编辑:zjy 2015-05-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