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0-1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10版 |
市一医院王椿团队成果刊《临床肿瘤杂志》,对白血病治疗具重要意义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黄杨子 通讯员 金平
阅读次数:6092
|
显著降低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感染
近日,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椿发起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血液科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医学肿瘤临床研究领域顶级期刊之一的 《临床肿瘤杂志》(JCO)。 研究数据表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的真菌感染,移植后100天内感染死亡率由24.6%显著下降至10.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具有开创性、前瞻性意义的临床实践,同时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让白血病治疗真正迈入解决“感染问题”的新阶段。 “在此过程中,病人的白细胞会降低到0,这意味着免疫力也为0,可能会发生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王椿介绍,近10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因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然而由于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缺乏治疗手段,使之成为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的死亡原因。“移植病人感染率约为20%,而治愈率仅为一半。如果过度在预防治疗阶段使用抗真菌药物,一来可能增加毒副反应,二来明显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王椿团队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治疗采用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却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恢复无济于事。同时,一些体外研究显示,一种叫做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成分能够同时刺激中性粒细胞(用于抗细菌感染)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杀菌作用。 那么,这种双向刺激因子是否能真正用于临床呢?团队携手国内五个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经过3年努力,观察了20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最终取得了具有极高临床价值的成果。 不同于毒性较大的抗真菌药物,该试验所用药都是临床应用多年的老药,平常主要用于肿瘤病人放化疗后升白细胞,副作用较小。王椿表示,希望该成果未来除了为白血病患者谋福音,也能为其他血液病、肝肾移植等患者提高术后治愈率。
荐稿人:lry 2015-10-15 执行编辑:lry 2015-10-15 责任编辑:zjy 2015-10-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