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8年4月19日第8版 |
“一流大学”必须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 |
作者:江 波
阅读次数:12221
|
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怎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建设好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结合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体会到,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网络社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如传统思政教育内容被网络社会边缘化、思政教育技术手段与网络社会鸿沟凸显、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客体式”方法论改革滞后、网络空间存在不少意识形态真空地带、网络场域部分青年群体存在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倾向等。我国有2824所高校和3559万在校学生,与时俱进地面向网络社会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一项须臾不可松懈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铸魂工程。对此,高校育人必须创新思路方法,课堂空间和网络空间融合。要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线上线下一起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确保当代青年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处于正确的轨道上,切实拉近党和青年群体的距离和感情。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回顾波澜壮阔的近代史,青年人的时代际遇从“变法图强”到“救亡图存”,再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小平您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这是当代青年人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与此相应,新时代大学的使命,就是结合着这个伟大历史际遇,培养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抓住和把握机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送给青年八字箴言: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爱国,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励志,即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即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力行,即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唯有做到了这些,广大青年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紧密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先是要让国家达到一流水平,其他服务于国家一流,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把学术研究建立在国家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总书记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流大学”建设如何服务于“一流国家”建设目标?基于目前国家发展的成就,学术研究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精神气质?应该说,树立新时代的科学领跑精神,助力国家创新水平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飞跃,是“一流国家”建设对“一流大学”建设最迫切的现实需求。我国科技水平正加速迈向世界第一方阵,即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突破:2017年我国 R&D支出达1.75万亿,占GDP比重升至2.12%,超过欧盟15国2.1%的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被引量首次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天眼”、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高铁、大飞机等一批标志性突破相继涌现。 然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追随思维惯性仍很严重,缺乏挑战和超越权威的气质,这样的学术精神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国家发展所处阶段及战略需求来看,服务于“一流国家”建设,迫切需要树立敢于挑战学术权威、敢于打破科技垄断、敢于冲击世界一流的进取型学术气质,亟待树立敢于超越的领跑型学术精神。“一流大学”必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要拥有一支一流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根本支撑和先决条件。做好这项工作,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较大提升,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与科研并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引进与培育并重,注重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共同体”母体环境建设;高端与新秀并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再加上一副深入各层次各类型学者的“铁脚板”,网罗梯度化的“人才矩阵”;海归与本土并重,平衡“土鳖”与“海龟”待遇政策,使各种人才“百花齐放”;激励与劣汰并重,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参照国际标准的“教师薪酬激励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晋升机制、流转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当前,深化大学治理改革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抓紧优化教师队伍发展环境的制度设计并努力予以落实。必须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相对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全以课题数量和金额、论文多少和级别论英雄;必须将人才从具体、琐碎的非学术事务中解放出来,以“服务型管理”提升人才队伍的“学术生产率”。
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一流大学”必须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大师辈出的肥沃育人土壤。尊重教书育人规律,释放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大师辈出提供可能。要强化科学的教育观,减少功利性倾向,回归教育“文化传承”、“知识传递”的本真,将“特色发展、教化育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注重长线投资和长远回报,避免教育被异化为满足利益的工具;要强化科学的育人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个性、人的能力、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覆盖各年级、贯穿全过程,注重学生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培养和塑造,激发学生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信念和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知识文化的高度、宽度、广度、深度;要强化科学的成长观,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既要重视人的普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重视个体的成长特点,包容并蓄、多元化培养。要尊重学生天性,用欣赏增强学生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自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专业挑选、学习计划、课程选择、弹性学分等有更多的选择权。良好的土壤得以构建,德才兼备的人才也就不断涌现,行为师范的大师必将不期而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荐稿人:ffy 2018-05-19 执行编辑:tmy 2018-05-20 责任编辑:lyh 2018-05-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