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1-25 【编辑录入:wfiwfi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对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流动的影响
作者:李 博  阅读次数:62582

研究生论文作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教育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农业劳动者阶层顺利向上流动。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社会流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逐步改变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

 

 关键词:教育,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使中国原有的阶级阶层分化,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中国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人口的44%,[2] 因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对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流动的影响,对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化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流动与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认为,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社会事物及价值的变化,即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或改革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3]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还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水平流动表现的是个人或群体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是同一社会层级中的位置变化,不会导致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序列中的地位改变;垂直流动则直接导致社会分层体系中个人或群体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垂直流动又可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前者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或职业向上层地位或职业的流动;后者指上层地位或职业向下层地位或职业的流动。一般认为,垂直流动中的上升流动,可以起到化解社会紧张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本文所研究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是具有农业户口身份特征并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群体。[4]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大部分人占有很少的资源,属于弱势群体。2002年,陆学艺领衔的课题组在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位于十大社会阶层中的第九位,介于产业工人阶层和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之间。[5]

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向上流动的渠道很窄,主要通过参军、升学、农转非实现向上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向上流动的渠道变宽,农民还可以通过进入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但教育仍然是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目前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很多,如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研究,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全面细致分析教育对某个特定阶层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对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也具有启发意义。

 

二、教育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

 

教育提供前程,知识改变人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社会流动的重要推手。以下主要考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农业劳动者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个人向上流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和文化技术之间呈现出较大的相关性,对于社会中下阶层来说,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已经成为现实。有调查显示,1981年与1987年中国教育的经济回报率分别为0.025和0.027,而现今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0.06-0.07%,即多受一年教育其收入增长在6-7%左右。[6]当然,目前社会上的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大学生预期收入有所降低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局部和暂时的。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尤其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85万人,比1978年增加1799万人。30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0%;水涨船高,许多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完成了向上的流动。[7]

 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很快。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987万人,每年已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8]现代社会的演进与工业化对现代生产劳动中技术和知识的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教育水平和技能。职业教育可以使农业劳动者阶层获得知识和技能,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从而实现其向上流动的愿望。从现阶段农民流动的特点来看,雇用单位对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越有可能找到工作,越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农民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收入水平就越高。通过学习技术,还有不少农民开始创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但促使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产业工人阶层流动,同时促使他们向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流动。

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农业劳动者阶层顺利向上流动

 

 第一,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使农村学生处于起点的不平等。1978年实施的教育改革。学校开始实行重点和非重点的等级划分。重点学校又分为全国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等等,大众化教育模式向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变。而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有较少的经济、文化、组织资源,所以,农业劳动者的子女也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也不合理,城市人口少,分得较多的教育经费,广大的农村分得的教育经费非常有限。

 第二,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减少了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表面上看,目前高等教育在选拔体制上是公平的,它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标准,让社会各阶层的子女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但是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间配置不均衡,招生录取明显倾向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和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倾斜,造成了部分中心城市“低分数线,高录取率”和一些生源大省“高分数线,低录取率”的不合理格局,严重影响了教育选择的公平性。

 第三,高等教育扩招使不少农村大学生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有一种潜规则:获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个体在出生时就确定的特征更为重要。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今天,潜规则的作用已经高于显规则。在学历可比的情况下,会使出身低微的青年就业状况不如出身殷实家庭的青年。社会出身对就业的影响会通过促进个体与职业环境的社会网络途径表现出来。同样的教育水平,出身低微的高等教育文凭持有者较少能求助于亲朋来找工作。

 

四、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促进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社会流动

 

教育对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的负面影响,不是教育改革必然的产物,而是由多钟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历史地理的原因(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和社会原因(通过不断强化的户籍制度固化和强化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弱势)以及改革不彻底。这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9]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阻碍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使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从而增加教育机会,使更多的人能上大学,获取专业教育,重新选择社会地位和角色,从而使整个社会分层呈现良性流动态势。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建立在国家有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才能享受几乎是免费或者是较低费用的高等教育。

 其次,要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0]在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的同时,国家应该保证全社会义务教育必需的资源,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力度,应该将教育资金公平地投放于全社会的每个地区。

 再次,要逐步改变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人们在承认高考可能是当今中国最为公平的举国体制的同时,又不免因此而生发出更进一步的公平诉求。这种对于“高考”制度的批判性反思本身,恰恰是“高考”洞开知识与理性之门、训育了万千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的结果。逐步改变高考录取的“城市化倾向”,不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社会。

(作者李博系法政学院马列部研究生)

 

注解

 

[1] Deng, zhong and Donald J . Treima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ety,1997,Vol.103,p.391.

[2] [4] [5]陆学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3.4,第4、3、2页。

[3] 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吕新强: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动,教育导刊,2005.12.

[7] [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统计局网站。

[9] [1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7页。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王利娟,教育有助于谁向上流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3。

[4] 马千里、许尧华: 高等教育:从促进个人流动到促进社会发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 孙春柳、张友星:大学扩招的背后———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6] 陈宝成:阶层流动、分配正义与思想自由——就恢复高考30年专访许章润教授,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7。 

[7] 陆松、查啸虎、 王健: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教育与职业,2007.23.。

0
 

上一篇三十年的记忆,三十年的变化
下一篇同济学子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选集——青春见证历史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