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7-2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21年7月23日头版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阅读次数:6160

郭.jpg

王永志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

——王永志


  4月29日,天和升空,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也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为这一战略的拟制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党龄已超70年的王永志值得一书。回望他的奋斗历程,党与祖国的需要便是他不断向前的方向与动力。

  1949年11月,年仅17岁的王永志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王永志被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这也成为王永志一生中唯一一次自主选择。正如《王永志传》作者姚昆仑所说:“从那以后的40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变化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快培养人才,建设新中国,中央领导决定挑选一批学生前往苏联留学。王永志作为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于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为了能在未来对中国航天事业有所贡献,在飞机设计专业有了些基础的王永志改变了自己的专业,转攻火箭导弹设计。谈及这段历史,王永志回忆:“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经过6年的留学生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永志,拒绝了在苏联继续深造的邀请,于1961年正式回国。

  彼时,我国的航天事业蹒跚起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自主设计制造火箭。留苏归来的王永志也走进大漠戈壁,加入祖国航天创业大军的行列。在此后的工作中,王永志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为实现我国制定的“八年四弹”的长远发展规划作出巨大贡献。

  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可以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任务,甚至可以在短短18个月内就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从批准实施研制到发射的全过程,创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王永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从一位专业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丹阳,我已经60岁了,搞火箭30多年,一直紧紧张张,提心吊胆。本来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陪你到处走走,挽回过去常常不在你身边的‘不良影响’。现在组织上这样信任我,要我承担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的重任,看来,我只有再次向你道歉了!”向妻子坦露了心声,王永志又一次义无反顾离家远行。为了早日实现国人飞天梦,他选择在航天舞台上绽放第二个青春。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

  “11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不顾自己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为沉着果敢的杨利伟而自豪,我为不负使命的这支队伍而自豪,我为祖国而骄傲。”成功那一刻,王永志感慨万千。

  如今,18年过去,三名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和,开始了数月之久的太空生活。中国航天,正沿着我们自己的设计路线,一步、两步、三步,蹄疾步稳,探索太空。



荐稿人:lry 2021-07-23  执行编辑:lyh 2021-07-24  责任编辑:ych 2021-07-25

0
 

上一篇“两弹一星”精神
下一篇当年代号“真空阀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