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12-27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12月27日第7版

让更多科研“金点子”变产业“金果子”
作者:记者 吴金娇  阅读次数:224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毛海舫教授(左二)团队.jpg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毛海舫教授(左二)团队


  “恭喜,成交!”日前,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第四场拍卖会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毛海舫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松节油下游系列产品研发与提质增效技术”项目以1000万元成交,转让给江西东玶科技有限公司,摘得拍卖会头名。毛海舫团队有数十年产学研经历,不过,以上千万价格竞拍转让科技成果,尚属首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成果转让收入97%归于团队,学校仅收3%的管理费。

  这是上应大最新制定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案。作为上海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上应大2024年完成转化的合同数为57项,转化专利数为95件,创历史新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表示,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学校通过政策激励、基金引导、服务保障,让更多科研“金点子”成功转化为产业“金果子”,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专利申请少了,转化数量却高了

      

  翻开2024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研院的一年“成绩单”,两个数据的“一降一升”值得关注:

  “一降”在于,专利代理费由学校支付改为由课题组支付后,学校的专利申请量下降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一升”在于,2024年全校新增授权专利有三成实现转化,创下历史新高。“升降之间,说明专利质量的提升。”上应大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永说,今年以来学校的大额转让项目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而言一直是痛点。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对企业的“真需求”往往了解有限;另一方面,高校缺乏成熟的体制机制,让科研人员从“敢想”“敢干”到“会想”“真干”。

  2024年以来,包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办法(试行)》在内的多个文件接连发布,给予科研人员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比如,针对部分科技成果持有人基于所有权困扰而“不愿转”的问题,学校实行“100%全部赋权”、简化赋权流程等创新举措。科研人员可“先赋权后付钱”,科技成果作价形成的股份全部归科研人员持有,创业企业发展后续良好,再向学校支付赋权成果总价的20%;同时,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费从原来的20%降为3%或5%。管理费一半投入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基金”。

  “从过去80%转化收入归于团队,到如今提高到97%,学校最新制定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案,极大地激励了科研人员。”毛海舫感慨。

      

  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为教师松绑

      

  要想让更多科研人员主动从“写本子”到“做产品”,光有政策激励显然不够,高校还需要解决许多棘手难题。

  例如,有科研人员担心,将成果转让给企业后,成果的市价上涨怎么办?作为转让人,是否有被追责的风险?又如,转化过程中的商务谈判、法律风险评估和第三方机构的沟通等琐碎工作,无形中降低了转化的积极性。

  为此,学校尽全力为教师松绑,首先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从过去的只看论文权重、专利数量等,转为看重项目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同时,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管理试点办法(试行)》,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负面清单等事项,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新氛围。对于转化过程中的各种琐碎事务,科研院承担起了绝大多数工作,为科研团队工作量“减负”90%以上。

  学校还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专员的创新激励模式,从专项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成果转化专员绩效,建立收益与业绩直接挂钩机制,充分调动成果转化专员积极性。

  “保姆式”服务下,越来越多教师的成果可以走上转化之路。2024年上应大将一项成果的专利使用权全部赋予职务成果发明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王泽民,赋权10年以上。就在不久前,该专利被许可给一家新材料企业,为该企业年产值增加约2000万元。

  “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而言,通过改革推动科研人员主动与产业深度联动,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是重要的责任。”汪小帆说。



荐稿人:ffy 2024-12-27  执行编辑:ych 2024-12-29  责任编辑:lxl 2025-01-02

0
 

上一篇保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耐心和恒心
下一篇“AI医生”真的来了吗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