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4-0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5年4月3日第6版

复旦团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
突破硅基极限,相关成果登上《自然》
作者:文汇报见习记者张菲垭  阅读次数:50

1743837317257197.jpg

复旦团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


  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路径之一是利用新材料实现电子器件的迭代。
  昨晚,复旦大学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在国际顶刊《自然》发表最新成果。团队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在32位输入指令的控制下,“无极”可以实现最大为42亿的数据间的加减运算,最长可达10亿条精简指令集的程序编写。
  硅材料“制霸”集成电路制造业多年,工艺发展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器件尺寸不断缩小,硅材料的物理极限成为半导体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战,具有原子层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是国际公认的破局关键。
  经过数十年科研攻关,科学家们已掌握晶圆级二维材料生长技术,并成功制造出只有数百个原子长度、若干个原子厚度的高性能基础器件。但另一难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将这些“原子级”精密元件组装成完整的集成电路系统?过去,相关器件的最高集成度仅停留在数百晶体管量级,始终未能跨越功能性微处理器的技术门槛。
  为此,复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了AI驱动的一贯式协同工艺优化技术,通过“原子级界面精准调控”与“全流程AI算法优化”的双引擎,实现了集成工艺的精准控制。“‘无极’的参数设置单独依靠人工很难完成。”包文中介绍,引入人工智能后,就可以迅速确定参数优化窗口,提升晶体管良率。
  从115个晶体管突破至5900个晶体管,“无极”在国际上实现了二维材料集成的最大规模验证纪录,完成了从材料到架构再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利用原子级精度的加工和表征技术,验证了规模化的数字电路。“我们用微米级的工艺做到纳米级的功耗。而极低功耗的CPU可以助力人工智能更广泛应用。”周鹏说。
  下一步,团队希望完成器件从实验室产品到市场商品的转化。据了解,“无极”二维半导体芯片已为产业化落地做好了准备:70%左右的工序直接沿用现有硅基产线成熟技术;对占据核心位置的二维特色工艺,目前已有20余项工艺发明专利,未来将结合专用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体系,进一步助力产业化应用。




配图、荐稿:lry 2025-04-05 执行编辑:ych 2025-04-05 责任编辑:lxl 2025-04-05

0
 

上一篇它“像顶尖专家一样思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