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12-2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2年12月26日第1版 |
治国理政的清新之风 |
作者:潘益大
阅读次数:7477
|
就在2012年临近尾声的时刻,接连数日,新华社连续发布介绍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的人物特稿,同时发布了他们的若干生活和工作照。 这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一个多月前集体亮相之后,中共高层领导面对世界的又一次形塑。从人生经历到政治轨迹,从个人喜好到家庭亲情,诸多细节的披露,使公众看到了领导人生活中多样化的另一面,感受到治国理政的清新之风,这一超乎中国政治生态惯例的意外之举,没有理由不在海内外激起连锁反响。 媒体对此赞誉最多的是“透明”、“亲民”、“新政”。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是新一届领导人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印度学者同样认为,“中共新领导层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应当获得掌声”。更多的评论认为此举展现了“习李新政”新气象,“显示了领导人的温情”,“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 说是新政新气象,当然首先要让国民了解自己的领导人,让领导人的信息透明起来,这是上下情感沟通的基础,也是领导层寻求施政的民意支撑所在。对于习近平,有报纸根据新华社的特稿,以“干过拉煤挑粪,写过报纸短论”、“朋友聚会喝酒助兴,喜欢体育深夜看球”这样的标题展开内容,这无疑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与百姓的距离,而有了习近平推着父亲习仲勋坐轮椅的照片衬托,便使得“像爱父母那样爱百姓”不再空洞干巴。当人们在津津乐道议论领导人的这些家常事时,无形中也就容易产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 中国当下问题千头万绪,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攻坚区,民意呼吁尤为迫切的,是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体察民情改善民生的善举,进而改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所存在的党政干部与百姓的疏离感。十八大以来,对于被世界媒体评论的“习李新政”,其实早在记者见面会上,通过习近平首次演讲中对于“人民”二字的反复表达,人们已初见端倪,有新风扑面之感。在这之后,从改变会风话风,到出台八项规定,再到习近平深圳视察时以身作则,直至此番带头公布过去讳莫如深的个人家庭信息,这种亲民作风如能进一步上行下效,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施行,无疑有利于顺应民意、凝聚人心,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际上,一国领导人的形象,通常是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体现,而领导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更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对于中国领导人的报道,向来循规蹈矩,鲜有个人色彩,这是领导人形象常常被“格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塑造好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这是现代政治学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新闻报道有待突破的地方。我们知道,许多领导人在台下幕后从来就不缺精彩干练的表现,也不乏生动活泼的表达。我们在公开媒体上看到的领导人却往往不是这样,有血有肉的内容被过滤掉了,这不但影响了报道的感染力,也使领导人的形象大打折扣。有资深媒体研究者认为,这次报道“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我们也期待新华社的率先而为,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有新的作为。
推荐人:lry 2012-12-26 执行编辑:lry 2012-12-26 责任编辑:tmy 2012-12-2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