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8-1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8月14日第13版 |
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永远对崇高有向往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黄 玮
阅读次数:30114
|
——对话《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
创作《抗日战争》的过程,也正是王树增与抗战历史不断靠近的过程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它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王树增:如果不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可能还在寻找资料。这倒不是相关的档案、史料不够的问题,而是我总在焦虑我的心能否和那段历史更加靠近、和那段历史当中的中国人心灵更加靠近。
解放周末:6年的时间、180万字的书写,这样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也是您与抗战历史不断“靠近”的路途。
王树增: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它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与表述过于狭隘,对那些倒在抵抗侵略者的战壕里的生命是不公允的。
因此,我设定的写作目标是,将抗战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之中,站在全体中国人命运的角度,全景式再现。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准备的时间很长,下笔也很踌躇,一直到了时间上非动笔不可的时候,才动笔。
解放周末:动笔时,涌动于笔端的初衷是什么?
王树增:《抗日战争》和我所有的战争系列一样,是为当代中国而写,特别是为当代中国青年而写。7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不是纯粹为了知道一场战役、一个历史进程,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
解放周末:中国人终于战胜近代中国深重的屈辱感,在抗战中迸发出一种“不屈”。
王树增:中华民族终于坚定地、不惜一切地说了“不”字——我不低头、我不屈服!《抗日战争》从头到尾贯穿的精神,就是不屈服,就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战争与心灵
王树增:我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赢得最终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当时中国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得到全民认可,这个国家是没有力量的。它阐明一个道理,就是只要这个民族人心不散,民族就不倒。
解放周末: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集体性抗争的胜利。
王树增:八年全面抗战,中国走上抗日战场的壮丁达到1335万人,他们大多数是青年农民。而那些留在田中耕作的老幼妇孺,用瘦弱的身躯担负着战争所必须的沉重的公粮税赋。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广大的产业工人,抛家舍业,跟随工业大转移到大后方,然后冒着日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坚持生产,用血与汗支撑着艰难的战争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炮火中离开教室,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为抗战奔走呼号。身处国外的爱国华侨,与处于战争苦难中的祖国生死与共。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各少数民族成立了无数支抗日游击队、自卫队,顽强抵抗入侵者。中国国土辽阔,她的每一寸山河都需要国民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解放周末:在书中您刻画了许多这样令人潸然泪下的人物故事。对此,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有个观点:我们永远需要另一种历史——保持着人的具体性的历史。这种人的具体性是《抗日战争》的有意追求吗?
王树增:我的书和一般军史、战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学性。文学性是什么?文学性就是人性。所以,我把很多笔墨放在了人上面,上自将领下至士兵,只要是我能查到档案的人。
解放周末:因此,很多读者认为《抗日战争》既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心灵史。
王树增:确实,我更重视心灵史这个词。我们的前辈们经历过怎样的心灵蜕变的过程、心灵升华的过程,这对当代中国是有参照意义的。 遗忘与铭记
王树增: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梳理和记述做得很不够。我甚至有时心里很难过,面对这场全民族抵御外侮的浴血战争,我们遗忘得太多,忽视了太多,这对历史不公平。我希望自己的书写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前辈,对得起为了中华民族而奋起抗战的所有将士。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境去写《抗日战争》的。
解放周末:除了沉默的档案,抢救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成为对抗遗忘的一种方法。
王树增:抢救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现在我们还有最后的机会,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大部分亲历者已不在世了。希望文史工作者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进行抢救性的史料挖掘与记录。前两天,我遇到了两名抗战老兵,一位93岁,一位87岁。虽然他们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了,但至少他们可以告诉我当年打仗是什么样的。更有价值的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
解放周末:您重返当年的抗战战场,是否也是为了触摸这种历史的沧桑?
王树增:是的。主要的战场,我都去走了一走,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等当时战争的发生地,我都去了。物是人非,但感触很深。比如,台儿庄我去了两次,现在它是一个旅游城市,漂亮得很。当我站到那里的运河边上时,历史的沧桑感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头。70多年前,就在这个运河边上,好几万中国青年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最后阵亡的有两万人。这种历史沧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解放周末:战争的硝烟已经消退了70年,但战争引发的反思却不能停歇。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时刻,您认为今天的人们最应该从中铭记的是什么?
王树增: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但是,当外来势力把战争强加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跪着,我们要站着抗争,因为人要有尊严,民族要有尊严。我认为,“自尊”二字,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比金子还宝贵。百年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那么多屈辱,就是因为当时国人的膝盖是软的。我希望我们民族永远不要把膝盖软下去、把头颅低下来,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葆有为捍卫自尊而战斗的血性。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永远是把那些为国粉身碎骨的人奉为民族的脊梁,对“崇高”二字有向往。
王树增:回望历史,就是寻根。你知道从哪儿来,才能知道到何处去。一个回望过去一脸茫然的人,不可能往前走,即使往前走也走得不踏实。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
解放周末:您经常会去卢沟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望吗?您试图在这座承受了抗战烽火的历史之桥中回望到什么?
王树增:这在我看来确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或者说靠近。抗日战争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国人,从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我们都应该回顾这场战争。
解放周末:这距离,也象征着我们从今天走向那段历史的距离。
王树增:我们总在试图和历史接近。而卢沟桥这样的地方,正是我们可以接近历史的地方。所以,我有时就会去看看。人们总说这个桥怎么精美,我不以为然,因为时间太长了,也不算很精美了。但我希望,卢沟桥能够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苦难与强盛 解放周末:几年前,您曾对“黄继光是假的”这样的戏说拍案而起,时下,“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战“神剧”,是否又让您坐立不安?
王树增:小时候,我的母亲会从房梁上小心翼翼地拿下来一本很旧的家谱,认认真真地告诉我,我们家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母亲会这样做?道理很简单:知道自己“家谱”的人活得踏实。
解放周末:颠覆英雄、娱乐历史,说到底都是历史的虚无主义。
王树增:当代青年对民族历史的了解与认知,总体是不够的,这造成了一种隔膜,甚至虚无。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告诉今天的年轻人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民族曾经走过怎样的路。 另一方面,当我们这片国土上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时候,还需要有更多的纪念碑高高耸立起来。我去过的国家不多,但看到不少国家都把自己民族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和事,高高地托举起来,一代代传下去。
解放周末:对今天而言,历史既是底线,又是标杆。
王树增:是的。今天,当代中国人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在这种考验面前,向历史致敬、向前辈致敬就变得非常必要。
解放周末:在致敬前辈时,您有一个感悟:“我们的前辈们承担过苦难,而且敢于承担苦难,才能换取胜利的那一天。”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欣欣向荣,苦难还有价值吗?
王树增:一个民族有尊严的地位一定是用奋斗、苦斗,甚至要承担苦难、承担血肉付出才能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在任何时代都是有价值的,改变的只是苦难的具体方式。任何时候,一个民族都要把自己经历的苦难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
解放周末:抗战历史这盏“灯”,为未来照耀出的是什么?
王树增:我们一定要铭记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和平。只有国家不断强盛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我们保卫和平的实力。
荐稿人:lry 2015-08-14 执行编辑:lry 2015-08-14 责任编辑:xwf 2014-08-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