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10-1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10月10日第12版

未来5至10年, 哪些科技将改变世界
作者:本报记者 黄海华  阅读次数:12496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未来5到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突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举例介绍,这些重大科技突破领域的确定,有助于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领域和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创新资源的有效聚集。

  石墨烯成“潜力材料”

  潘教峰认为,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判断,这次科技革命很有可能发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交叉领域,以绿色、智能、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同时,与用户创新、开放创新等模式结合,将引发互联网、神经科学、计算科学等和其他技术高度融合的颠覆性创新。
 
  比如,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专家预测,2024年前后石墨烯器件可望替代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再如,光合作用及“人造叶片”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及资源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此外,机器人也是非常热的一个领域,其方向是“机器的能力和人的能力结合”。这种结合把人自身学习的能力、逻辑的能力和机器本身精准、连续作业、环境耐受等能力相结合,是未来可能孕育重大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支撑。
 
  不过,科技双刃剑的特点也会随之愈发凸显。转基因、核能、机器人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可能引发新的伦理问题或社会风险,带来非传统安全问题,从而促使人类对技术的反思和低风险技术的发展。

  攻关从0到1的“元创新”

  潘教峰认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比如,创新源头失去先机的问题。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许多研发课题往往跟随国际热点、国际前沿,技术路线往往也侧重跟踪模仿,较少自主提出科学思想、研究方向、技术路线,也较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中凝练出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许多研究往往是从“1到N的拓展创新”,缺少从0到1的“元创新”。
 
  再如,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我们不断引进好的技术和装备,但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还不够。这样“引进一代又一代”的模式,导致我们缺少超前一步的核心技术和勇气,使我国许多关键产业领域大而不强。
 
 
荐稿人:lry   2016-10-10    执行编辑:lry   2016-10-10    责任编辑:tmy  2016-10-11
0
 

上一篇三代外交官,一颗中国心
下一篇“墨子号”在轨测试良好,预计下月交付使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