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10-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10月30日第6版 |
第200颗我国研制发射的航天器 |
作者:宗和
阅读次数:20892
|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景海鹏、陈冬2名宇航员送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神舟十一号”将与“天宫二号”以组合体形态飞行33天,这也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神舟十一号”飞船代表着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是我国航天人自主研制发射的第200颗航天器,代表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新高度。
第1颗到第100颗,42年开拓奋进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和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器的研制。
建院之初,他们从零起步,艰苦奋斗,于1970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一座里程碑。
42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空间技术从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并迈进国际市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逐步形成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六大系列航天器;建成一系列成熟的卫星平台,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中国空间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史的第一
■ 中国第一颗长寿命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地球卫星———“尖兵一号”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中国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 ■中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 ■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中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 ■............
第101颗到第200颗,6年疾速发展
进入2010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实现宇航型号发射连战连捷,航天器研制、发射仅用6年就达到前42年的百星数量。
6年间,研究院攻克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成功研制并发射了4艘载人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1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在深空探测领域,“嫦娥三号”的完美一落,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查,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圆满完成;
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完成区域组网并投入使用,具备了向亚太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服务的能力;
“高分三号”“高分四号”的成功发射,开辟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新领域,服务于海洋维权、减灾救灾等领域和“一带一路”建设。
从42年百星,到6年百星,是一场革命性的提速。研究院让中国的航天器在研制效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大步快走、疾速前进,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从42年百星,到6年百星,更是一场航天精神与航天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工程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研究院上下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201颗到第300颗,5年超越领先
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发射总数量将突破300颗,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研究院未来5年的宏伟蓝图包括:2017年前后,“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再探“月宫”;
2020年前后,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将投入使用; 2020年前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将建成; 2020年前后,火星探测器将整装待发;2022年前后,我国将建成空间站。
为了实现5年之内再造百星的目标,已经启动三大工程:“宇航智造工程”、“创新引领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将不断提升航天器研制能力、系统谋划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夯实宇航产业未来发展基础。
未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肩负起“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责任,引领中国空间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宗和)
荐稿人:lry 2016-10-30 执行编辑:lry 2016-10-30 责任编辑:tmy 2016-10-3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