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3-12-10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3年9月15日第7版 |
思想之旗领航向(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③) |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引? |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阅读次数:1741
|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胡锦涛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人类思想史上,每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自创立形成之后,都有一个丰富、发展、创新的过程。比如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由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发扬光大,影响了中国社会2000多年。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超越时代、跨越国度,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把握时代变化、回答时代课题中应运而生、丰富发展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明,以全新的理论视野、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理论观点,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雄伟理论高峰,是指引我们全面走向现代化、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面光辉思想旗帜。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为什么行”的科学回答
一切历史的精华最终是思想史。在人类浩瀚广博的思想谱系中,曾出现过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人类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极富创造力的理论探索,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一经出现,从西方到东方,“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行动纲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要随时随地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曾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这说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必然有一个本土化时代化的过程。这是人类思想理论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特质。 【特别关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党中央决定,从2023年4月开始,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认真贯彻“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既坚持老祖宗又不断说新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同时,我们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而是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讲出了许多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丰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于世。 既高扬马克思主义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类思想文化传播历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要超越空间地域界限来进行传播,就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被接受、被践行,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像有的学者所说的表面上结合、实质上分离的“假晶”现象。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的思想之旗、精神之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既引领中国发展又推动人类进步。马克思主义是谋求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政党,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重大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性影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百年奋斗的“自转”推动世界历史的“公转”,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使民族命运的勃兴进程与世界发展的大势始终紧紧连在一起。 实践最有说服力。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在,很多人探究中国发展的奥秘,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中国成功的密码。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第一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和人民理论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的必然产物,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第一个结合”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钥。从战争年代“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建设时期“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从改革开放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实际上,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一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这个方面的结合没有明确、系统地表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并强调这个“结合”,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认识、新的觉悟,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关链接】 《马克思进文庙》 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就有人质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否相融共通。1925年,郭沫若写了小品文《马克思进文庙》,文中虚构了马克思进入文庙与孔子对话的情景。一番长谈后,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对孔子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会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这虽是一篇“穿越文”,但它用文学的形式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晶,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思想立足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新的历史性发展;这一思想以深邃洞见汲取我国悠久历史的智慧养分,以高度自信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厚植理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根脉,使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国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知识要点】 十个明确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三个方面成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方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从“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和现实体现来看,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了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经度和历史纬度,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篇章。
“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所有理论抽象之后的终极形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二十大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所在、要义所在。把握住了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就掌握了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密码”,就能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地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质和丰富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因此,人民是理论关切的对象,也是理论创造的主体,满足人民所需、顺应人民所盼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论断,以全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使人民至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支点和实践落点。无论是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还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追求和鲜明底色。新时代十年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历程充分说明,党的理论是植根人民、来自人民的理论,也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气度,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决心。从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到概括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提出坚持“两个结合”到找到党的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觉,体现着尊重客观规律、勇于开拓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就是恪守正道、把握根本,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党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有力回应了时代的呼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这些年来,我们党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气魄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都是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都是在直面问题矛盾、回答时代课题中孕育创立、丰富发展的。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传统,注重从整体性角度把握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的特点尤为明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需要增强系统观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发展和民生、物质和精神、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等关系,体现了洞悉时势、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经验分享】 江苏淮安推出《新思想 这样讲》系列微视频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江苏省淮安市持续推进通俗理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策划制作了《新思想 这样讲》系列微视频,用群众语言、群众视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当今时代,中国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着眼全球来谋划和考量;解决世界的问题,也离不开中国的视角和方案。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践行“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行动价值,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时代性的理论贡献、严密性的科学体系、标识性的理论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标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崭新高度,指明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深度阅读】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年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配图、荐稿人:xscclf 2023-12-10 执行编辑:zjy 2023-12-12 责任编辑:ffy 2023-12-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