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4-07 【编辑录入:tjf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4月7日第2版

德国大学如何深度介入创新产业链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俞陶然  阅读次数:6149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德国高校如何在功能定位、项目实践上有所创新,更深度地介入产业链和创新链?近日,记者在德国采访了史太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史太白(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覃焱,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国际部亚洲地区负责人奥利弗·施密特,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企业家、技术管理和创新研究所所长奥瑞斯蒂斯·特兹蒂斯教授。

 

  为企业做成项目才能拿学位

 

  记者:作为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创办的大学,柏林史太白大学如何培养技术转移人才?

 

  覃焱: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创始人费迪南德·冯·史太白,创立了“双元制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将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我曾在史太白大学读国际创业MBA,近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深刻地体会到德国协同创新体系中,技术转移环节的发达。这使得知识和技术能高效地转化为企业资金流,形成国际竞争力。在这个环节上,史太白技术转移体系和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太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要求学生为企业做技术转移项目,把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移到企业,为企业带来利润,提升其创新能力。只有把项目做成功了,才能拿到学位,成为史太白或其他企业的技术转移项目经理,也可以成为创业者、投资人。

 

  为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培养人才

 

  记者:史太白正在和上海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洽谈合作,这将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覃焱:我觉得上海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借鉴、引进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合作,可以从构建教育体系入手,为上海培养一批技术转移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更多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小企业。这方面,大学可发挥独特作用。2000年,一批德国中小企业想进入中国,但他们没钱请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怎么办?史太白对这批企业进行统一服务,扮演猎头角色,在中国为他们找到一批有潜力的当地年轻人。每个人的专长都符合某家德国中小企业的需求。随后,史太白大学招收了这批年轻人攻读MBA。他们以做课题的形式,先是在中小企业的德国总部实习一段时间,了解业务;随后与中国地方政府等机构建立联系,为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铺路”。经过2年MBA学习,大多数学生不仅拿到学位,还成为这些企业中国分部的负责人。德国企业则借助史太白大学这个平台,以很低的成本实现了进入中国的目标。

 

  研究所兼具创业教育和孵化功能

 

  记者:在最新的德国高校创业排行榜上,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排名第三。贵校创业氛围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奥利弗·施密特:在战略层面上,KIT把创新创业与教育、科研并列为学院发展的三大领域。为推动创新创业,KIT成立了企业家、技术管理和创新研究所,它兼具教育、孵化和研究三个功能。我们鼓励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科研人员进入研究所,接受项目孵化,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此外,KIT设有创新基金,对一些项目进行资助;还成立了商业俱乐部,为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奥瑞斯蒂斯·特兹蒂斯:教育方面,企业家、技术管理和创新研究所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使学生对创业领域的企业和技术管理有深入了解。如果学生或教师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也可以进入研究所,我们会为他评估这个项目的市场价值。如果有价值,就会对项目进行孵化,包括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寻找风投,帮助他申请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项目经费。为了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每月举办一次聚会,让大家边吃烧烤边聊天。

 

  KIT孵化器有多个实验室和办公室,供创业者低价租用。每年孵化出20家左右企业,其中一些发展势头很好。

 

 

 

荐稿人:ffy  执行编辑:ffy  2015-04-07  责任编辑:xwf  2015-04-12

0
 

上一篇从男孩到男人,一个美国故事的讲述
下一篇鲶鱼效应倒逼本土高校求变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