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生在去参加高考的路上
东京地下铁东西线早稻田站附近,永远有两类富有朝气的学生,一类是身穿统一制服的早稻田中学校·高等学校的中学生,另一类是着装干净整洁还又有点时髦的早稻田大学的大学生。这所始建于1882年的东京专门学校,由于学校创办者的别邸地处东京南丰郡早稻田村,于1902年正式改名为“早稻田大学”。 后来,一批专门学校也成了日本众多改制升格大学的母体。以德国模式为主的“东京工业大学(原东京职工学校)”和以英美模式为主的“早稻田大学(原东京专门学校)”分别形成了日本高等教育的两大办学类型代表,即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 笔者在早稻田大学任客座研究员期间,还走访了东京艺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东京造型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多方位感受了日本高等教育,尤其是早稻田大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可以作为个案来管窥日本教育近些年的变化。
用偏差值来进行比较
与我国选择学校档位、投档分数、教师学术水平、学生就业质量等标准进行大学排序不同,日本通常选择“偏差值”来反映考生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以及大学各专业录取难易度的重要参考。为了更精准地获取偏差值的参考价值,他们会先区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然后从学科学部类型、水平相近高校以及学校所在地域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般来讲,偏差值在55以上,属于较好成绩,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偏差值越高的学部或学科,入学难度越高。若换算为成绩排名的话,偏差值超过70的考生约为万人中的前220名。 对比早稻田大学1988年和2018年的文科偏差值,可以发现,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传统顶尖学科的偏差值呈现出持续领先的优势,商学等则在日益受到考生青睐的情况下表现为跨越式发展,而文学和人类科学在适应时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改组再编,并且做到了稳步提升。此外,为顺应时代发展,更加精准地培养理工人才,早稻田大学于2007年将原理工学部重组再编为基干理工部、创造理工部和先进理工部。从对于日本国内处于前列的大学专业的青睐程度,似乎能看到年轻人在取舍上的一些端倪。 拓宽视野来看,数据显示,日本排名前30的顶尖大学的整体实力相对稳定,并不会出现排名或者偏差值的大变化。其中,商学同样是例外,这与其国际化发展有很大关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高等教育呈现出区域中心化的态势。2018年3月RECRUIT升学综合研究对日本6986名高三准毕业生就大学品牌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早稻田大学的知名度/声誉排在关东地区第1位,东海地区第2位,关西地区第8位。从生源地来看,早大的生源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关东地区为例,该地区的日本学生比例从27.3%上升至71.7%。 在同一调查中,东京大学相对应的名次分别为第4位、第3位和第10位。而位于东海地区的名古屋大学与位于关西地区的近畿大学则分别获得了其所在地区高校品牌力的第1位。 究其原因,一是大都市圈过重的经济压力劝退了部分外地生源,二是地方大学的快速高质发展为留住当地生源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上溯100多年前,日本高等教育开始萌芽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与“高等小学—师范学校或专门学校”的旁系教育路径相对应的“高等小学—高等中学—帝国大学”的英才教育路径。 日本还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教育例外措施”作为“精英教育”的替代方案,用于支援在个别领域有特殊才华的学生。虽然这些举措满足了人才发展的战略需要,但也造成了学生内部竞争加剧的现象。 21世纪初,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了“理科高中”的方案,以期同步推进学生个性培养与能力提升,并指定了23所公立高中,以及3所私立高中作为首批建设试点,三年为一周期,到期后则会根据实施效果来决定是否延长建设方案。 2004年,九州大学博士生赵晋平在《从理科高中看日本的精英教育》一文中指出:“理科高中开设的提高性理科课程,不仅增强了全校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关心,而且加强了全体学生的理科基础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 以早稻田大学附属本庄高等学院为例,学校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开设了特别理科课程,并聘请了早稻田大学教授成立了本庄高等学院“理科高中运营委员会”,通过丰富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前沿科学讲座、直升所属大学等方式来加强附属高中与所属大学间的交流。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该校虽然把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设定为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但由于毕业生有直升早稻田大学的通道,所以不存在过多的升学压力。 除此以外,近10年来,日本还启动了“东京少年科学班”计划,提出了以“挑战超级智能社会”为主题的创造性教育体系,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
荐稿人:lry 2022-01-18 执行编辑:lry 2022-01-18 责任编辑:ffy 2022-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