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9-0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7年9月8日第3版 |
传承学脉,把学生当自家孩子 |
复旦大学首次表彰从教30年以上教师 |
作者:文汇报记者 姜 澎
阅读次数:9079
|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只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操心劳神;才会坦诚地告诉他们人生经验,忍耐他的不足;才会因材施教,为他们的成功尽全力创造机遇。”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教师节座谈会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刘钊分享了从教32年的经验,一批从教30年乃至60年的教师和他一起获得了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 据悉,这是复旦大学首次表彰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和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希望借此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氛围。
好老师一言一行都在育人,影响学生一辈子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真理和治学方法,更教会我们为人处世和责任担当,教为学和为人,让我们受益终身。”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老师都具有育人责任,尤其是那些一辈子在讲台上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育人,影响学生一辈子。 因此,昨天的座谈会上,坚守讲台的老教师们与刚入职的新教师和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各自从教经验。青年女教师熊赟担任研究生导师不久,昨天又新任博士生导师。她坦言,尽管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在许多领域发现意想不到的规律,实现精准营销、精准用药等,却无法从任何数据中发现对学生的万能导引方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读懂的书,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老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只有对学生真心的爱,才能影响和引领学生。” 新教师代表、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张波刚刚结束新教师入职培训。在他看来,昨天的座谈会是他成为教师后的又一次培训。他说,杨玉良院士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怕的恶,不是那种使蛮力的人,而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他们的智慧,足以增加他们的罪恶。“大学生在经历了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后,究竟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会在他们身上烙下一辈子的影响。”
老师亦是从老师那里,汲取到育人的热情与真心
座谈会上,不论老教授还是新教师,有一种感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那就是,他们都从各自的老师那里,汲取到了育人的热情与真心。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钱睿哲虽已从教30年,但她记得的仍是学生时代,导师闻玉梅院士最爱说的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为师为学的历程”。从当年医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博导,到70岁仍奋战在抗击SARS的科研一线,闻玉梅院士始终不忘“师者”的初心。如今,80岁高龄的她又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出人文医学课程,使6万名学生获益。 刘钊坦言,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除了指导论文、推荐稿件、落实出版,还要为学生心理疏导、介绍对象、联系工作,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化解家庭纠纷,“凡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我都做过,甚至更多……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是因为当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对待我的。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以我为榜样,用同样的热情与真心对待他们的学生。这是传承,也是学脉。” 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获奖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已从教60年,在他的团队中,不论是他自己,还是“百人计划”学者或是“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培养学生时,从来都是“拧成一股绳”,牢记着老校长苏步青先生那句“严师出高徒”的名言。李大潜说,身为导师,所有团队成员对教学和科研处处严谨,这也使得学生们在做事和做学问时,在内心多了一份敬畏,渐渐学会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来对待学术和科研,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提升和收获。
荐稿人:ffy 2017-09-08 执行编辑:lry 2017-09-10 责任编辑:lxl 2017-09-1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