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无论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还是为了事业的发展、个人的幸福,我们都要读书。那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我的建议是读经典,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遵奉伟大的传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梁启超曾为青年学生开列“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包括《四书》《尚书》《易经》《诗经》等20多种经典名著。他认为,这些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朱自清曾撰《经典常谈》,其中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要有接触的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经典肯定是名著,但名著不一定是经典。经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得到保存,二要流传,三要载入公认的文学史或哲学史。 今天,一提起中国古代的经典,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四书五经。古人做学问,不像我们今天分科很细,古人很简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门类。可以说,四书五经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诵读的经典。 在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说到诗歌,自然不得不提到唐诗。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朝代中,为何独独唐诗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这是因为唐诗有“口语化、格律化、短小化”的独特魅力。要问中国的诗中,哪一首是最美的诗?很多人认为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36句、由9首七绝组成的长诗,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 《诗说中国》丛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套书不是在讲诗,我们是在讲中国。”诗在中国是有系统性的,诗里所呈现的中国式审美永远不会过时。美是可以传承的,是具有民族性的,美是凝聚文化的核心力量,而诗是美的载体。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多读一些诗词,要有一些诗词作品打底子。 除了古诗词,现代诗的代表作,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等等,也值得一读。在诗的国度里,没有当代诗词作品,是说不过去的。现在的人大多焦虑,一焦虑就想出逃,奔向远方。其实,高山、森林、大海,这些并不意味着“远方”,诗意在日常。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现代人比古人更需要读诗。 如有条件,我们还要读一些“大书”,如史论传记等。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说:“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有两部非常著名和重要的作品值得一读,一部是西汉司马迁修撰的《史记》,另一部是北宋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前者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后者则是“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其书名即直接鲜明表达了有鉴于治道之通达的愿望。 当代史书中,比如美国作家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一本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作品,它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千秋帝国”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这类书也不妨读一读,这都是打底子的书。 当然,四大名著也应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写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写尽了一个家族的兴旺盛衰,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同时它也是一部清朝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除文史经典外,哲学经典也是不可或缺的。哲学有什么用处呢?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在《哲学导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要尽量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经典哲学书籍。 此外,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都是值得一读的美学著作。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不是靠眼睛,而是在心灵的层面上。 经典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它如历史一样,记录着人类的昨天,描绘着人类的明天,并与时代同行。让我们从历史中认识自己的来路,在经典中寻求迈向未来的智慧。 (摘自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海研发中心副院长潘裕民在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8版12月28日第14版) 荐稿人:ffy 2018-12-28 执行编辑:lry 2018-12-28 责任编辑:xfw 2019-01-0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