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2-08-2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2年8月25日第5版

这名保安成了“温暖的存在"
复旦新闻学院迎新大会和硕士研究生的婚礼都邀请了他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黄海华.  阅读次数:15963

OIP-C.jpg

北大保安20年竟有500余人考学深造

  69岁的姜炳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保安。最近,他接到了两个邀请,一是新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汪霖的婚礼,二是新闻学院下个月的迎新大会。一名普通的保安,何以会成为他人“温暖的存在”?
  在流动性较强的保安队伍中,姜师傅在新闻学院工作了17年,时间最久。他座位下的地板已经被凳子磨掉了油漆。但他最喜欢这个位置,因为门厅可以一览无余。经常有老师尚未掏出门卡,姜师傅已经瞥见并通过遥控开了门,因为他熟识每一位老师。他喜欢敞着门,“如果有人需要帮忙,可以听得更清楚。”他还在门房间备了雨伞,因为总会有师生忘了带。
  10时30分,是姜师傅每天吃自带便当的时间。因为,再过半小时就是学生下课、老师们陆续吃午饭的时间,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姜师傅上过4年多夜班,从18时到凌晨6时,“没有一次睡过觉”。那时,还是手摇切换监控画面,他会整晚端坐在屏幕面前操作。小偷翻墙过来、消防龙头被撞坏……都被他第一时间发现。
  后来上白班,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除了两次下雷阵雨怕触雷,延迟了”,其他时候,这是即使一个人也要按时完成的仪式。
  “你最爱的姜师傅要退休了!”姜娜莉几乎是第一时间被告知了姜师傅退休的消息。如今在韩国首尔工作的她,曾经是新闻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就在记者采访姜师傅之时,她正好给姜师傅发来微信:师傅辛苦了,希望退休以后的日子,师傅能幸福。
  8月9日,姜师傅从新闻里获悉,韩国首尔遭遇特大暴雨,赶紧给姜娜莉发去问候,得知她没事才松了一口气。毕业4年,许多往事姜娜莉仍历历在目。“我走在街上,突然听见有人大声叫我的名字。原来是姜师傅,他正骑着一辆自行车回家。那个场景特别像电影里的一个画面。”
  姜师傅经常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叮当作响。“一听见钥匙的声音,就知道姜师傅来了。”姜娜莉说,每次她到新闻学院办公楼,姜师傅都会笑着打招呼:吃饭了吗?别吃太多麻辣烫!“虽然身在异乡,就像是和爷爷在聊天,特别亲切。”
  汪霖在新闻学院做助教时,她的工作间就在门房间隔壁。复印机平时放在门房间,需要复印时,姜师傅总会过来帮忙。“他是那种很为人着想的人。毕业那会儿,要敲很多章,而我住的宿舍离学院办公楼挺远的,如果正好老师不在,就得来回跑。我并没有拜托他,但他都看在眼里,只要老师进了楼,就给我打电话。”汪霖说,她当时还对朋友感慨:有了姜师傅,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一次交谈,让汪霖对姜师傅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他的家里也有难事,但姜师傅总是微笑示人,把善意带给身边的人。”汪霖的婚礼将在9月举行,邀请姜师傅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经常说和我是半个老乡,因为他在安徽做过知青。在我看来,他就像一个长辈,是一个‘上海的亲人’。”
  “不说再见,姜师傅常见!”最近,新闻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李华强拍摄的“姜师傅日常”系列视频更新了内容。
  虽然回想起来大多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姜师傅已成为新闻学院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意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放秩序,更经常提醒大家不要落下电脑和手机,还会默默地给车子打气;老师出差,他总要多问一句,什么时候回来,并用心记住;冬天放学后,乒乓室最受欢迎,他会提前半小时打开热空调;怕有事联系不上他,三年前姜师傅终于买了手机,如今52个微信好友,大多是新闻学院的师生。
  “很多老师突然发现,原来之前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李华强说,这么多年,姜师傅总是把快递送到每个老师的办公室,当他退休后,大家才意识到,他一直在做分外事。
  一到毕业季,许多学生会来和姜师傅留影告别。许多人从新闻学院90周年院庆文献展第一次得知他的全名。策展时,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建议为姜师傅单独留出展位,因为“他是学院历史的一部分”。后来,姜师傅荣获的“老师心目中的好保安”奖状,以及他一个人升旗的照片,成为这次展览“最温情之处”。


  附:同日解放日报第二版评论

平凡人生,何以闪烁不凡哲学

吕京笏

  一位老人、一串钥匙、一方园子,这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刚退休的门卫——姜炳鑫的故事。半年前度过了自己69周岁生日的他,被一批又一批师生亲切地称为“姜师傅”。17年如一日的坚守,无数次问候、无数次帮助,成为一批批师生的贴心人、放心人。以至于有老师说:“像我们这种在学院待很久的人,常常会忘记姜师傅也在变老。”
  中庭里整齐摆放的自行车、无论轻重大小总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的快递、脸上盈盈的微笑、乒乓球房提前打开的空调……细节中描摹出平凡的力量,让学院更安全、环境更整洁、生活更高效。正如前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中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业绩里,闪烁着生活的哲学,凝练成人生的大课。
  这堂课叫“用心”,他会在值夜班时整夜盯着监控,也总是把老师们的快递单号一条一条地抄到本子上;这堂课叫“用情”,他常常提醒不喜欢吃早饭的同学要注意健康,也帮老师们把绿植照顾得生机盎然;这堂课叫“纯粹”,他的微信只有52个好友,生活简单到有些单调,却努力让每一件小事尽善尽美。总是用心、时刻用情、保持纯粹,这是“姜师傅”们默默无言中对同学们的身教,也是在平凡中孕育不凡的奇迹之钥。
  平凡如沙,聚可成塔。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太多平凡而伟大的榜样,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中心校长房金妹,高位截瘫的她始终致力于帮助残疾人子女成才,曾亲手为贫困地区孩子缝制了100只书包;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方松派出所民警王亮亮,将辖区115栋单元楼、1826户居民、203家商铺紧密团结在一起,先后建设三个“平安联盟”,描绘出居民生活的幸福画卷。还有那些医务人员、电力工人、外卖小哥……都在日复一日与精益求精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从平凡到不平凡的故事中,我们能读到什么?那是“择一事忠一生”的情怀,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细,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追求。常有人说,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做出花来”,但对于那些平凡的真心英雄们来说,相比开出令人惊艳的花,他们更在乎的可能是结出香甜的果,果实中的种子则可以再一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己所从事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腔热血、一片真情,是可以称之为“事业”的存在,自己更像是在工作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人。
  何为平凡?或许是并不起眼的工作服,或许是日复一日的琐碎,或许是永远不会惊天动地的日常。何为不凡?那是在千篇一律中成为一束独一无二的光,这束光或许不那么强烈,却依然成为很多人的太阳。这便是平凡与不凡之间的辩证法。在用心中成为更棒的自己,在用情中成就更好的他人,在纯粹中成真更远的理想。我们都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然后在平凡中打开一扇通往蓝天白云的天窗。

webwxgetmsgimg (2).jpg     




荐稿人:lry 2022-08-25 执行编辑:lyh 2022-08-26  责任编辑:lry 2022-08-26

0
 

上一篇怎么看待大学生徜徉社交网络
下一篇《说文解字》何以成文字学千古经典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