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4-05 【编辑录入:courage】 文章出处:《辽沈晚报》2013年3月26日

二月河:经典书要多读几遍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李爽  阅读次数:7305

      近日,有消息称二月河力主编纂现代版《四库全书》的消息,令他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辽沈晚报记者了解到,二月河“爱书成痴”在文学圈内人尽皆知。在二月河看来,读书不能着急,更不能浅尝辄止,一遍看不懂没关系,多读几遍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月河说:“我4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之前都是在积累,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我并不着急。我觉得,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厚积薄发,只要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绪就会像泉水一样,想堵也堵不住。 ”

 

读一本书感受到的变化越多 积累越多

      二月河表示,读书的感觉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境界的提高而变化的。有些书,当时读起来“不愉快”不等于将来“不愉快”,读书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二月河举例说:“就像我从小读《西游记》,刚开始当真是非常愉快的,对孙悟空充满了崇拜和向往;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又觉得书中的情结匪夷所思,就感觉不太愉快了;当我理解了浪漫主义的真谛后,有了新的读书感悟,境界也随之提升,再读《西游记》时,意识到唐僧师徒加上白龙马是个有机的整体,历尽磨难终成正果,因而重新获得了心理上的愉悦。”“再如文言版的《聊斋志异》,在不懂文言文的时候,读起来当然是不愉快,但略懂文言之后,就很想试着去读一读,甚至想获得一种挑战成功的快感和满足感。”“一本《聊斋志异》,我前前后后读了有60多遍,起初我搞不懂作者的意图,文言文读起来也觉诘屈聱牙,好不难受。慢慢地,当我能够驾驭这本书后,我的想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书的把握也从字面上升到剖析总体结构和人物性格。我发觉《聊斋志异》就像一个个短篇的、文言版的《红楼梦》,是从积极的浪漫主义到积极的现实主义过渡的环节,我惊叹于作者的文学表现力、语言风格和情调,认为用文言能够写出那么深刻的人物对话和思想情愫,简直就是奇迹。”

 

      二月河表示,读书就是不停积累的过程,每读一遍之后,感受到的变化越多,积累的东西也就越多。

 

      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二月河回忆,在没有书读的日子里,《二十四史》成为我日复一日的读物,后来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讨要,我连夜抄了半本,人家都把我当“疯子”看。

 

      二月河说:“当初我并没有意识要当什么作家,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要用书来充实自己,解决自己的精神饥饿问题。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想法,为我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切忌盲目 不妨提前做做功课

      二月河认为,就读书而言,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很重要。首先自己要热爱知识,有文学的好奇心,想要掌握自己所不曾掌握的知识,这样的欲望一定要有,这是培养阅读主动性的源动力。

 

      阅读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好,要具备心灵的自我调节能力,让自己感觉有书读,就会很舒服。“就像我读《离骚》,初读时觉得这本书很深奥也很高雅,仿佛远远就闻到了书香,又像看到了如画的风景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后来我把自己对读懂《离骚》的强烈愿望和初读时的美好的心情带进了接下来的阅读中,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和辞藻的组合都很优美,让我从思想性到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不同寻常的享受。”二月河说。

 

       在二月河看来,读书想要读到什么程度,自己首先要有个预判。换言之,读书切忌盲目,拿过来就读,不妨提前做做功课,看看前言、后记、目录之类的,有助于掌握书的脉络和要点,这样阅读起来更容易抓住作者的意图和事物的本质。这就好比新买的电器,总要先看下说明书,了结了大致构造,才方便掌握其使用方法。“我在读《牛虻》时,也是事先做过功课的,在对这本书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才开始阅读。读这本书,我首先是对他的总体结构很感兴趣,其次是为书的思想内涵感到震撼。《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战争的深刻感悟,反复读了几遍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二月河说。

 

      在二月河看来,读每部书时着重关注两、三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掌握书中最本质、最突出的东西就够了,没有必要挨个去进行分析和比较,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未必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网络阅读很难让人进入文学思维领域

      对于当今社会浅阅读当道的现象,二月河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放弃书本,投入电脑的怀抱,是一种亟待重视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阅读品质的严重下降。

 

      二月河认为,阅读原本就应该是一件传统的事情,安安静静、稳稳当当。而当下许多人阅读时都停留在了解和浏览的层面,不愿意仔细琢磨,尤其是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催生了这种现象,这样的阅读只能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诚然,纸质书的确没有电脑那么快捷方便,但电脑给人带来的回味与思索,深入的程度远远不如书本,而且网络阅读让人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思维领域,更谈不上引发读者精准的思考和细致的推敲。简单地说,网络阅读来得快去得也快,营养根本来不及吸收。相反,纸质书却可以有一种缓冲性,让人更容易安定下来,便于思维的展开。

 

      二月河说:“在阅读量大的时候,不可能一次消化完,遇到经典、深奥的段落和章节,一定要记住多少页、多少行,当时没有领悟的,可以回过头来再去慢慢消化,细细品味,这样既不影响阅读进程,又可以真正探寻到作品的精髓。”

  荐稿人:刘艳    2013-04-05     执行编辑:lxl   2013-04-06      责任编辑:lry      2013-04-06

0
 

上一篇重点研发环保新技术 同济技术创新打造节约型校园
下一篇教育不应是成“材”成“器”之育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